最遥远的微光第24章 古典舞的回忆,关门节的喜悦

  • 背景色
  • 字号
    默认 特大
  • 宽度
    640宽度 800宽度 默认宽度 1028宽度 1440宽度
  • 滚动
    双击开始/暂停滚屏
  • 帮助
  • 背景色 宽度 字号 滚动

第24章 古典舞的回忆,关门节的喜悦

小说:最遥远的微光 作者:宋骄阳 更新时间:2019-10-25 22:18 字数:6670

  大茶村小学的学生开始陆续回来上课,是春雨下起的第五天。到今天,绵绵的细雨正好下了一个礼拜。今天学生来的整齐,校舍内又有了往日的学习氛围,但是这次连续降雨又让校舍的屋顶往下滴水了。

  滴答滴答的滴水声,伴随着年久失修的桌椅“吱呀”声,在教室内不断的响着。大茶村小学依然沿用着复式教学法,陶慧珍先给高年级的学生讲课,让低年级的学生旁听,而轮到给低年级学生讲课的时候,高年级学生便自我复习。

  中午,陶慧珍望了一眼玻璃窗外,雨幕依然有条不紊的将天地间都涂上了灰蒙蒙的水汽。傣乡内没有人出门,比以往更加安静。泥土松软的村道中间,一汪汪小水坑蓄满了雨水,吊脚竹楼和灰色的天空倒影在水面上。

  陶慧珍拿了一把雨伞走了出去。

  脚踩在泥泞里,陶慧珍发现自己长时间不练舞,平衡性也变得差了很多。她再也不是那个出类拔萃的舞者了,身上的那抹光环随着时间的消磨,渐渐地退了色。

  “在盛京大剧院,没有谁比你陶慧珍更卖座……”

  舞团导演的话,从一种激励和肯定,或者是信任,逐渐变成了一种让人受伤的东西。陶慧珍自嘲的想,我哪里卖座了啊?我的身体正在逐渐失去灵活性和平衡能力。我做支教,也没想象的那么成功。

  但这句话她为什么还记得这般清楚呢?时常在脑海里萦绕。那是曾经照射在她身上的聚光灯吗?陶慧珍剖析自我的内心就很容易知道答案。她距离舞台越远,就越容易梦到舞台。如果说做支教只是一种执着的精神,不想被自我打败的话。那么舞台仍然是她的梦想。梦想一旦形成,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她知道她还会一次又一次的梦到舞台,然而,梦里的舞台上灯光迷离,伴奏带的声音好像是从很远处的井底传出来的,她跳起舞来,感觉自己很轻。但在陶慧珍没有来到傣乡之前,她却接连的梦到身边有孩子们围绕,她默默的守护着一群大山里的孩子。背景是在白天的草地上,微风轻拂她。那种感觉反而更加真实。

  脚下的泥泞拖拽着陶慧珍的腿,让她的步子慢了下来。

  她想,无论是什么都好,梦想、执念、光、生存?过去的终会渐渐地远去,声音也会从耳畔消失的一丝不剩。就算过去的记忆再真实,它也还是会被当下的现实所淹没的,重要的不是她选择了什么,而是她此时在干的事情。并且她已经坚持了下来啊。

  脚下的泥泞突然变得很轻,陶慧珍不知道哪里来了一股勇气和兴致,竟然在湿滑的烂泥中,走起了“错步”,这是古典舞的基本功之一。前腿迈出去的同时,后腿追赶上来,紧跟前脚的脚印步伐,形成“错步”,因此错步也叫追步,一步赶着一步的向前。有点类似篮球中的垫步。也与高台跳水的起步有相同性。错步练习的精准与否,直接关系舞蹈演员在舞台上的定位。所有的带有助跑的起跳,都离不开错步的调整。“错步”技巧的每一个落脚点,都应该有着精确到厘米级的算计,它是舞蹈跳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古典舞,是要求舞者基本功与技巧最苛刻的舞种之一。可陶慧珍却生来沉醉在古典舞的形神劲律之中。她的老师曾经说过,每个舞者都有自己的领域,陶慧珍的神韵很好,这是她能舞出灵魂的关键之处。

  错步向前助跳,她的脚一次次踏进水坑里,仿若未觉。整个傣乡的路上都是空无一人的,陶慧珍突然想试试好久没跳过的空中劈腿跳,于是她真的就那么做了。一个近乎完美的高难度空中劈腿跳在雨幕中完成,她在空中停留的一瞬之间,有了种放飞自我的快感。灵魂和身体得到了极大的自由。

  舞蹈和运动都是在拼体力和耐力,都是以身体开发度为核心的技巧性的东西。但之所以舞蹈能跟运动不同,最基本的区别在于心境,因为舞蹈有了心境的体现,故此它可以被称为“舞蹈艺术”。

  陶慧珍起舞便是格外的专注,没有一丝一毫的消遣。认真也是一种瘾,陶慧珍意犹未尽,连续又做了三到四个空中劈腿跳,一次比一次专业,一次比一次高难度。这时,她意外地发现,她并没有退化。只要她足够想,她依然可以很精准的做到。在她脑际深处的每一个动作都变得鲜活过来,仿佛随时随地在为她下一个起范儿而做准备。

  她是一名职业的舞蹈演员,一个真正舞者。全身的每一个关节的开度与调动,都可说是为舞蹈而存在。陶慧珍只要随意一舞,便是一个经典。连她自己都曾要信以为真,她为“舞”而生呢。

  在落下的时候几滴泥水溅到了脸颊上,与汗水融合。她笑着擦去脸上的泥点。那张小小的鹅蛋脸上绯红一片,窃喜的笑容久久都没有褪去。

  陶慧珍来到了村口的小卖部。小卖部的女主人热情的招呼道:“是陶老师啊,又来给娃子们买零食了。外面还落着雨……”在注意到陶慧珍的脸颊上,卡其色的长纱裙上,沾满了泥点。尤其是看到陶慧珍的一双鞋子几乎被泥巴包裹住的时候,女主人的话只说了一半又吞了回去。她一边被城里来的姑娘时尚的穿着所吸引,一方面,她体会着作为支教老师的不易。

  女主人的眼前,很快就浮现出陶慧珍在雨天里接送娃子的场景。她给陶慧珍拿来抹布,眼里散布着关怀。

  陶慧珍收了收沾满泥巴的脚,颇有些不好意思。要不是她肆意的在雨天里舞蹈,也不会弄得这么狼狈,女主人一定会错了意……

  “啊,想着买些什么,孩子们雨天来读书,值得奖励一下。”陶慧珍想着又补充一句:“今天孩子们来的特别齐。”

  “傣乡这个地方哟,下起雨来就不得停,太阳大起来也要把人热死才肯罢休啦。”女主人说。

  “是吗?”

  陶慧珍浏览着小卖部简单的食品陈列。这次她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以往经常买的虾条和AD钙奶上。她在来之前,就已经做好了节俭的准备,钱包里的毛票已经不允许她再那么做了。

  上个月份,临近春节她找爸爸妈妈要了一些钱。这部分钱几乎都花在大茶村小学孩子的身上了,春节嘛,给他们买了很多糖果和饮料。这次也不是陶慧珍第一次朝爸妈伸手,去年的十一月,十二月,陶慧珍均开过口。自从大学毕业以后,那也是陶慧珍第一次不往家里放钱,反而拿钱的行为。

  父母像是料想到会有这么一天,陶慧珍在舞团赚的那些钱,虽然不太多,父母却也一直没有动过。在陶慧珍如期而至的开口后,父母就从这部分钱里,给她邮寄过来指定的数额。陶慧珍每次只要了二百到三百块,也从没有多要过。

  距离下次发放支教老师补助,还有近一个月。春节期间父母叫她回家过年,她最终也没有回去,如今让她再找父母支援,她根本没有脸开口了。她清楚的知道爸妈对这个女儿一定大感失望,虽然没有具体表现出来,但那种气息似乎从电话线中已经有所传递。所以她只能捏着干瘪的小钱夹,自己另想办法。

  她像是一条小鱼一样,孤独地游弋在深海。翻着眼睛,嗫嚅着嘴,在柜台前寻觅着合适的食品。

  “陶老师,一转眼你来我们傣乡都要一整个年头了吧?听说你这一次过年都没有回家?太辛苦了哟。”女主人再次露出关怀来。她家的小孩在县城读书,在得知陶慧珍在大茶村小学任教时的负责任的态度受到一致好评后,她甚至想过要把小孩接回来在村寨读书。

  不过这种想法自然不会成为现实,大茶村小学的资质和县中心小学还是不能比,单纯在教育环境方面,就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只此一个陶慧珍,能够弥补的东西,仍然有限。

  “快了吧,再过两个多月正好一年了。”陶慧珍停止浏览,仔细的算计了一下时间才说。

  “真是了不起,不管怎么说,还是城市里好啊,要不人们为什么都往大城市里跑啊,陶老师这是那个叫,叫大公……嗯……大公……无私!”在看到陶慧珍愕然的表情,嘴里做出“无”字口型的一瞬,女主人终于想到了这个成语。

  二人的眼色里都是闪过一道惊慌。

  “陶老师的大公无私是大茶村公认的啦,以前来的那些老师加一起的时间,才有您的时间长。他们也没有像你,没有给娃们花钱的习惯。你可不知道呐,在我们村寨里,人人来买东西都要提一提陶老师的好呢。”

  “我也有做的不足的地方,你别看我总给孩子们买东西吃,我对他们的要求也很苛刻,我会发脾气。经常教训的他们都要不高兴了。”

  “还不是为了娃子们着急嘛。”女主人直视陶慧珍的脸道。

  “阿姐,你说到之前的那些支教教师,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不比他们了不起……其实也正是因为有他们的衬托才显得我那样吧?”陶慧珍打开了话匣子。眼眸忽然灵活的转动起来。说一样,其实也不一样。她也曾经认为,作为下乡的支援教育工作者,不该那么快的离开,既然来了,就要坚持下去啊。要对乡村孩子负责任。但她自己做了这份职业后,能够感同身受的时候,反而那份曾经的“自以为”,逐渐淡了下来。她认为自己能够不断的坚持,是因为心中不断地荡漾起那个小舞团公益演出的午后,被黄土坡上的孩子们留下的深刻印记……

  同时,她不让自己思考支教以外的任何事情,不把自己做支教的事情与价值观放在一起。荣耀感,也会是她停留在此的一个因素吧。

  “反正陶老师和那些城里来的老师们都很了不起,你们给大茶村的娃子们带来了希望,有人称呼你们是天使。”

  天使支教计划,在今年的元月中旬,已经全面展开了。是位于长沙的一个民间公益组织,创启的纯公益的“天使支教”系列计划。那些深入乡村的支教教师,被孩子和家长们亲切的称呼为“天使”。

  陶慧珍听到小卖部的女主人那样说,她便立即想到了两个多月之前在报纸上阅读到的内容。回看走过来的路,陶慧珍其实并不孤单,在每一个角落,每一处需要支援教育的地方,都有和她同样的人在坚守着。

  在祖国大地上,无时不刻的都有适龄的乡村孩子在接受着教育,在未来,他们都有可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陶慧珍与有荣焉。

  这时,小卖部的女主人问陶慧珍这次还买一样的吗?二十八份娃哈哈和亲亲虾条,是大茶村小学历来的标配。陶慧珍听了连忙摇了摇头,双手不断的摇摆。在她手指缝隙里,女主人敏锐地发现,陶慧珍的手里攥着一张十元纸币。

  她好像只有这么多钱了,从陶慧珍手握钱的力度上。女主人豁然明白。

  “只能买糖果了。”陶慧珍把纸币铺展在柜台上,抿嘴说。

  小时候,身边的人对陶慧珍灌输那样一种思想,陶慧珍也以那样的思想在巩固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即只要付出了就有回报,只要劳动了,便会有所收获。如今陶慧珍领悟到,她在傣乡中,其实是没有可以劳动的地方的,自然就不能实现供与求的交易,那种思想也只有暂且的被禁锢起来。当付出得不到收获,或说是根本就没有付出的地方时,陶慧珍方才明白贫穷的真正含义——贫穷的真正意义在于,生存需要消耗,却又找不到办法将消耗补偿。

  傣乡人善于吃苦耐劳,但周围的人也一样不缺少出力的本事,,他们缺的是可以出力的地方。陶慧珍忽然感到,在贫瘠的地方,没有哪怕一分钱是余外的,犹如所有的收入都已被限制,无论付出的再多,回报的也只是固定的。

  自给自足多于物品交换,人们被包围在大山之中,不得不固步自封。

  有双手双脚就能创造美好生活,那是指GDP高的地方,在傣乡是不存在这种说法的。陶慧珍休想在固定区域以外获得一分钱。正如傣乡的所有人一样,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已经被限定。没有出路的绝望是促成贫穷的根源,除了种茶以外,傣乡人不知道再用什么方法可以换来生活的必需品。

  所以最终导致傣乡人,陆续的向外走去。成为大城市之中数百万流动人口中的一员,每天蛰伏在城市的边缘,仰视头顶一侧的闪着光的金属楼角和一方蓝天。他们也和陶慧珍、秋荷一样,在努力寻找光源。

  陶慧珍买了猪油糖,把它们分别放在身上不同的口袋里。临走前,陶慧珍对女主人提起,大茶村小学现在只剩下二十七个孩子了。

  外面还在下着小雨。陶慧珍手在口袋里捏着猪油糖,从小生活在东北的她,没有吃过这种来自广东的糖果。忽然她有了种想尝一颗的念头,想了想她又作罢。

  傍晚时分雨变得很小了,天还阴沉着,浓稠的积雨云压得越来越低。空气变得格外清新湿冷。陶慧珍开始陆续送路远的学生回家,那些路远,道路泥泞的孩子,都要她亲自挨个的送到家门口。期间她看到孩子的家长在竹楼上注意到她把孩子送到门口,并且嘱咐一些话后,目光与她有短暂的接触。他们盯视着来自城市里的姑娘,像有千言万语也像毫无说话的欲望。大多数时候家长们什么话都没有说,默默地目送陶慧珍离开。

  雨天或是赶到放学天色太晚,陶慧珍都要送学生回家。今晚,她把买来的猪油糖,分给那些路不好走的孩子们每人一块,她希望小小的奖励可以让他们不畏惧恶劣的条件,坚持过来读书。

  陶慧珍最后一个送的孩子是已经读五年级的巫慧妍。她学习一直很优异,班上除了班长和学习委员,很少人能在小考的时候好于她的分数。这孩子的家庭条件在大茶村也能排上中上游。

  陶慧珍在接触她的小一年当中,也是看到她的成长。去年九月,从四年级升入五年级时,所有的测试都很轻松的通过了。在一年的时间里,她的个头儿,也已经长到了陶慧珍的眼眉位置,都快要直逼她这个做老师的身高了。而陶慧珍在多数女性的平均身高中,算不得是矮个子。

  巫慧妍家住的稍远,二人走到她家竹楼下方的时候,傣乡的天就彻底黑了下来。凉丝丝的雨点,零星的打在二人的脸上。她们互相只能看到对方的轮廓,只因傣乡的黑夜太纯粹了。“老师,你回去怕不怕?”巫慧妍在黑漆漆中,努力寻找着陶慧珍的眼睛,直视那里轻声问。

  “老师怎么会怕呢?”

  “明早如果继续下雨,老师也还是不用来接我,我可以的。”

  “慧妍已经长大了,懂得心疼老师了。”

  “那老师回去吧,雨要下大了。谢谢你啦,老师。”

  陶慧珍抓住巫慧妍的手,把一个东西放进小姑娘的手心里,并且让她握住,筹措了半晌说:“记住要好好学习,时刻都不能忘了,只有拼命的学习,在你们离开大茶村小学以后,才能有机会跟得上那些、像县城小学学生一样的学习轨迹。”

  陶慧珍感到自己在说话的时候,像是拼尽了某种力量一样,身体竟然有短瞬的虚脱,这种感觉刚刚过后,所有的血液又一起回流,向头顶冲去,令她一阵眩晕。她站起的太急了。她患有轻微的体位性低血压。

  巫慧妍手里握着有包装纸的东西,很快就脱口而出的说,“是猪油糖。”但她很快就沉默了,一向给她们买娃哈哈和亲亲虾条的老师,竟然只偷偷给了她一块儿猪油糖。

  偷偷的,小心翼翼的,把猪油糖塞进她的手心里……

  已经读小学五年级的巫慧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

  老师将她握糖的那只手紧紧的握住,那一刻,巫慧妍感觉那块糖值千斤重,压得她都要透不过气来。两颗晶透的泪珠子从少女的眼睛里滑了出来。她想她一定得记住老师的叮嘱。

  陶慧珍没有看到女孩子哭,亦或者看到了她没有出声,目送巫慧妍走上竹楼。来自城里的女人才回返。夜雨十分猛烈的斜着向陶慧珍身上抽来,那雨点儿又凉又大,下了几天的小雨终于赶在了一时爆发开来。陶慧珍抱头无力地奔跑起来。

  ————

  李老感觉自己的日历还没翻动几页。来不及体会夏季的傣乡氛围。时间就已经转眼来到了夏季与秋季相交的时间线上——傣历九月中旬。

  值此时节,傣乡的空中天高云淡,飞鸟也比以往飞的更高远了。傣乡人的主食糯米,也已经在此时节接近成熟。漫山遍野,飘荡着成熟作物和秋茶的清香气味。

  一望无际的梯田一直通向天际线的边缘,要是不明白的人从远处手搭凉棚看去,还以为是农作物种植在了天上……往下观察,阳光下的梯田里,闪着金黄色的波光,像是流动的金水。

  在傣族人的关门节这一天,陶慧珍第一次穿上了傣乡女子的传统衣着。上身是小襟无袖窄衫,下身着层次感分明的筒裙。上面以彩丝纹绣着意为吉祥的孔雀鸟图腾。这身民族服饰,是刀晓彤花了一个月时间,为陶慧珍剪裁刺绣出来的。刀晓彤很巧手,裁剪和刺绣的功夫一流,陶慧珍穿上后,也正合她的体型。筒裙的窄筒摆,及着脚面。陶慧珍感觉自己,一下子便有了少数民族的气氛。

  在众多的少数民族服饰中,女子的下半身多以裙装为主,少数的长腿裤也较为宽松,有的系流苏飘带,亦或者装饰的很夸张。而上半身的服装多以能够描绘女子身材婀娜与窈窕之美的款式。无论是上装还是下装,包括头饰鞋子,少数民族的服装,多数为色彩斑斓,简洁大方的风格。

  “陶老师,你跟我们的傣乡姑娘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呀。你看,你穿起来好有灵气儿。”刀晓彤打量陶慧珍窈窕的体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她用手指将残留在筒裙上的线头儿捏去,从这身衣裳与陶慧珍身材的结合上,挑不出任何毛病。陶慧珍看上去,比刚到傣乡的时候瘦了一些。

  “辛苦你了,刀老师。我们现在就要去吗?”

  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样子,陶慧珍竟然很难再想象自己曾经的样子了。来到傣乡一年多的时间,她有时恍然领悟到,她是不是已经彻底融入了进来。

  吃穿用度,生活方式。见不到车水马龙的街头,体会不到整个社会科技与发展的更替。她似乎也变成了和那些孩子一样的人。仰望群山,只能靠想象力去感受祖国的广袤辽阔。她也变得时常要盯着遥远的山峰顶端的天际线,发呆,目光里除却怀念,另有一丝神往。

  她认为自己正在渐渐地被吸入进去,吸入到一个没有时间刻度的时空中。那里只有y.x,z轴,那里仿佛像是一个三维空间与三维空间无限叠加的地方,所有的方向都像是林立着笔直的杉树林树干。

  但她也在每次即将迷失的时候,脑海里又跳出她原本的身份,一瞬之间,她是谁,她来自何处。到傣乡的目的是什么,又都记起来了。恍然间,那种感觉非常奇妙。像极了两道电流从不同的方向对撞在一起,放射出悦耳的“滋滋”声。

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 www.zhulang.com 阅读最新内容。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 www.zhulang.com 阅读最新内容。 当前用户ID : , 当前用户名 : 微信关注:zhulang66

推荐在手机上阅读本书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热门推荐

换一换   

loading

loading

最遥远的微光

最新 全部 0

我要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