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 于洛阳,洛阳自古繁华,东周时定都于此,这里史称王城。位于河南洛阳涧、洛两河的交汇处。自周平王东迁至周景王止,以王城为国都凡十二世,周敬王时因避王子朝之乱迁都于成周。洛阳东周城兴建的年代不晚于东周初年。
我的出生年代是汉高祖七年,家境良好,从小我就博闻强记 ,阅读不少家传图书。父母见我才名出众,要我拜名儒张苍为师。张苍是儒家一个代表荀况的学生。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以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反应在《荀子》一书中。荀子还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为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他的思想在以后发挥了巨大影响。我对他的话记住不少,比如: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
荀子的话很有哲理,同时又朗朗上口,很适合做人们小时发蒙之学。
关于六经,我都学的很透。它们就是《诗》、《书》、《礼》、《易》、《乐》、《春秋》;我还对儒家经典《论语》、《孟子》颇有研究。
关于六经,它们是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这六部古书,从远古留存下来,在孔子之前,为王室贵族所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宝重。《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括了这六部古书。
提到六经的作用,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 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於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於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於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於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於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於春秋者也。
《周易》是群经之首,是一部渊源邃古、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易》源于河图洛书,上古有三本《易》:连山、归藏、周易。“易”有三种含义,一是变化,即世间万事万物的无穷变化;二是“简易”,即以简单诠释复杂、“以六爻穷变化”;三是“不变”,即永恒不变。中国哲学的许多思想,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亢龙有悔、履霜坚冰都出自这部著作。许多科学现象也和《周易》理论不谋而合,体现中国古人的智慧。
《书》,又称《尚书》,这是周王室外史所藏的政治文件。《尚书》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祭祀类和战争类,即“古之大事,惟祀与戎”。从文体形式上,也可以分两大类,即上行的奏议和下行的诏令。《尚书》的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在命题谋篇上非常讲究,不少篇章文采飞扬。但由于时代久远,语言佶屈聱牙,古奥难懂。
《诗》即《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因为其中的作品都可以用乐器伴奏演唱,所以《诗经》也称为我国古代第一部乐歌总集。《诗经》来源有二,一是“采诗”,二是“献诗”。最后统一由周王室设在家庙的“守藏室”删定。春秋时期,诸侯宴飨、会盟,莫不赋诗,可见《诗》已普遍流传。
孔子很重视《诗经》,在培养从政人时,非常重视诗教,把诗歌教育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诗》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周南》、《召南》、《王》则是洛阳一带的民歌。雅、颂则是王室的祭歌和颂歌,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它的基本风格是淳朴自然,敢于描写现实,开启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
《乐》是隶属周王室司乐的音乐作品,有人说《诗》和《乐》实际上是一体的。《诗》为乐歌,“诗”记词,“乐”记谱。《乐》集夏、商两代音乐精华之大成,由周公在洛邑整理而成,周王室历代乐官修订。
《礼》,又称《周礼》、《周官》,是周王室的宗伯管理的典章制度。周公在洛邑制作礼乐,奠定周礼的基础。所谓礼,是天子、诸侯、大夫必须遵循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其主要内容有建侯卫、宗法制、封诸侯、五服制;爵位、谥法、官制和吉、凶等礼。
《春秋》之名,是先秦人们对史书的通称,除周王室外,各国也都设有史官。秦焚书后,各国国史皆亡。汉初,学者们借口耳相传,整理成《左传》、《公羊传》等,汉儒以为以上各书是解释孔子所作的《春秋》的。它们究竟与孔子的关系如何,尚不能定论。
周代重视贵族教育,贵族子弟把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六艺”有两种,另一种为礼、乐、射、御、书、数),是必备的知识。而诗、书、礼、乐、易、春秋藏于周王室,至春秋末年,周王室大乱后,大量典籍散失。因此,除《春秋》存疑外,其余“五经”皆应编修于洛阳。
《论语》,我已经给梁怀王讲了一些。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他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孟子三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孟母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国迁居到邹国,就是孟子的祖先。
孟子受业子思(孔伋,孔子之孙)之门人。他周游列国,讲学著书。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赋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裕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把气节也十分看重,“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对于这种嗟来之食,孟子应该是不屑一顾的。
孟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其形式上虽然没有脱离语录体,但相比之于《论语》有了很大的发展。
我在青少年时期,受洛阳文化风气的影响,饱读经典,背诵诗书,出口成章,写的文章也不同凡响;又因为学到了恩师张苍的各地文书、音律历法学问,因此文章契合时代,为人们所推重。汉高后五年,我即以能诵诗书善文闻名于洛阳。
我希望我的才能能够对社会有所作用。此时,天下安定不久,很需要能人来治理国家,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十八岁即有才名,因此对于治理天下,我对自己抱有很大的信心,希望能以自己的才能服务于社会。
机会来了。河南郡守吴公,洛阳的父母官,听人们传说我的才能,把我招致门下。吴公,过去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恩师张苍曾与李斯一起从荀子学习。
李斯,战国末楚国上蔡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秦王政十年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荐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
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全国后,作为廷尉奉命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皇帝”之号。后任丞相,多次随始皇帝巡行。反对淳于越分封子弟之议,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作《仓颉篇》以为范文。
始皇帝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责之术”,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 www.zhulang.com 阅读最新内容。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 www.zhulang.com 阅读最新内容。 当前用户ID : , 当前用户名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