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汉文时代第五十六章 相若哀胜

  • 背景色
  • 字号
    默认 特大
  • 宽度
    640宽度 800宽度 默认宽度 1028宽度 1440宽度
  • 滚动
    双击开始/暂停滚屏
  • 帮助
  • 背景色 宽度 字号 滚动

第五十六章 相若哀胜

小说:回到汉文时代 作者:商岚地 更新时间:2022-02-18 10:31 字数:3595

  匈奴的缘起和制度与风俗:

  匈奴是中国古代居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夏、商、周时代有山戎、猃狁、荤粥等不断变化的称谓,在春秋战国时,是秦、赵、燕在北方的强敌,所以三国都筑长城以防匈奴的侵扰。秦统一六国后。派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把匈奴赶至河套以北寒冷沙漠之地。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后,秦撤走三十万长城军去镇压中原的反秦武装,匈奴乘机越过河套,进驻河南地,并利用楚汉战争之机,进一步扩展其国力,成为实力雄厚的百蛮大国。

  匈奴帝国的整合和秦帝国的统一几乎发生于同时间,草原帝国需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只有集中力量,组织起部落联盟,才能向中原王朝索取足够的战利品和财富。所以秦帝国的出现和冒顿单于的崛起几乎是同一时间的。

  匈奴在秦末汉初,国力虽然强盛,但仍处于奴隶制时代,以游牧为主,粗放农业为辅助,民风崇尚年轻壮士,鄙视老弱,善于骑射,在战斗上采取游击战术,避免与强敌的正面对抗。从生活习俗讲,它是一个落后民族,从其军力来讲,则是一个善骑射、战斗力很强的群体。在秦汉之际,匈奴已进入国家的初期阶段。其最高统治者为单于,匈奴人对单于的称号是撑犁孤涂,意思相当于汉人的天子。单于下设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凡二十四长。二十四长之下,各设千长、百长、什长及裨小王、相、都尉、当户、且渠等职,高层制度是游牧民族典型的左右翼制度,基层组织也是很典型的什建制军民合一的组织方式。按匈奴的习俗,以左为大,故左贤王多由太子担任。

  在地理上,匈奴把其统治区划分为左、中、右三部:左方诸王将居东方,辖区由上谷以东至秽貊、朝韩;右方诸王将居西部,辖区在上郡以西,与月氏、羌接壤;单于居中,王庭正对着中原王朝的代,云中,以便居于中路,指挥全局;文帝时代,匈奴人向西征服了西域,在博斯腾湖一带和焉耆设置僮仆都尉,主持西域事务的运作。

  匈奴人喜欢面向南方,他们通常被分为左中右三翼,左翼在东部,右翼在西部,左翼的兵力最强,剩下的就是中翼和后备军。对匈奴而言,左贤王的眼睛和心思都集中在南方。

  在年度历程上,每年正月,诸王、长小会单于庭进行祭祀;五月,大会龙城,祭祀祖先、天地、鬼神;八月,秋马肥,课校人畜数量。“其法,拔刃尺者死,坐盗者没入其家,有罪,小者轧,大者死。狱久者不过十日,一国之囚不过数人。”匈奴的官制及管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严密的。其法律虽然比较简单,但目的是防止内斗,以便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政治体制上属于联盟部落制度,单于是联盟的首领,被征服的蒙古人种,羌族人和印欧人,以及投降的汉人诸侯,比如韩王信,燕王卢绾等等也会被纳入到这个体系之中。相比于汉帝国的中央集权,匈奴的组织模式类似于周天子的贵族分封体系,中央王庭对于部落没有严格的直接控制,部落王仅仅需要履行出兵的义务就可以了。

  不利的早期交战:

  在西汉初年,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匈奴人西控西羌、西域,东征服秽貊、朝鲜,还经常侵扰汉代边境,是西汉在北方最大的祸患。楚汉战争时期,匈奴冒顿单于围韩王信于马邑,韩王信投降匈奴,冒顿引兵至晋阳,刘邦率大军讨伐韩王信。韩望信败入匈奴,与冒顿合谋共击汉军。刘邦也想借机乘胜消灭匈奴,遂率三十二万步兵追击至平城。由于轻敌冒进,被匈奴人的示弱所迷惑,匈奴兵隐藏其精锐,露其羸弱,把刘邦的汉军前锋吸引至白登山,以数万骑兵围困汉军七日,使汉军里外不得相救。在围困过程中,匈奴人用大车围成防御工事,阻隔汉军的突围和突袭,在短期内给汉军前锋造成了巨大的困扰,让刘邦胆战心惊。

  后来刘邦用了陈平的计谋,汉厚赂匈奴阏氏,始得脱险,直至吕后当政,只能和亲。尽管如此屈服,冒顿单于还要发言污辱吕后,表示要迎娶吕后,接信后,吕后大怒,遂召集丞相及樊哙、季布等商讨对策。樊哙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季布说:匈奴人的话不足为信,而且此时汉军远征匈奴,不仅没有武力优势,而且反而容易因为后勤压力而陷入巨大的被动态势。季布给吕后解了围。匈奴既如禽兽,何必与它计较呢?于是就让张泽给冒顿写了封回信,并只好与匈奴屈辱和亲。汉朝派遣诸侯王翁主冒充公主嫁给匈奴单于,约为兄弟,并向匈奴赠送絮缯酒食等物以求边境和平。匈奴虽接受和亲及絮缯等物,但侵扰如故,边境仍得不到安宁。

  到了文帝时期,行黄老之政“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国力逐渐充实,对匈奴虽仍然继续和亲,但也积极防守,并准备反击。文帝三年,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为寇,捕杀吏卒,驱侵上郡。文帝就向匈奴提出抗议,并派丞相灌婴率车骑八万,把右贤王驱逐出塞外。匈奴单于对文帝的抗议回答说:右贤王侵边事,并未向我汇报,“故罚右贤王,使至西方,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力强,以灭夷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愿寝兵休士,养马,除前事,复故约以安边民”。这一回答实际是向汉示威,说明匈奴已灭月氏,征服西域,再处理侵边之事,恢复条约,特别是回信中最后一句:“皇帝既不愿匈奴近塞,则且诏吏民远舍。”意思是说,你既然不想让胡人接近边塞,那你就下令让你的吏民搬远一点好了。这简直是胡搅蛮缠,毫不讲理。文帝接到匈奴单于回信后,就让群臣讨论对策,大臣们认为匈奴刚灭掉月氏,威力正盛,还是以和亲为上。但是这封充满了炫耀意味的书信,也在无意识间,向汉朝暗示了西方有一个更加辽阔的世界,匈奴人可以去,汉朝也可以去开扩,“寇可往,我亦可往。”

  不久冒顿单于逝世,老上单于继立,汉仍遣宗室翁主为单于阏氏,而匈奴仍不断侵犯边境,杀掠人民。文帝十四年冬,老上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并派骑兵火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直接威胁汉首都长安。文帝以周舍、张武为将军,率骑兵十万驻长安城旁,以备匈奴。又派卢卿为上郡将军、魏遫为北地将军、周灶为陇西将军,屯守三郡。又派张相如为大将军,董赤、栾布为将军,出击匈奴。匈奴在塞内留驻月余而退,汉军追至塞外而回,不能有所杀伤,实际是汉军无力与匈奴决战,故出塞即回。此后匈奴连年入侵,杀掠人民,掠夺畜产,文帝没办法抵御,只好再与匈奴和亲。

  文帝后元六年冬(就是现在),匈奴三万骑入上郡,三万骑入云中,所杀掠甚众,烽火达于甘泉、长安,为自卫,文帝派令勉为车骑将军屯飞狐,以苏意为将军屯勾注,将军张武屯北地,将军周亚夫屯细柳,将军刘礼屯霸上,将军徐厉屯棘门,以防备匈奴袭击首都。这一次匈奴入侵,对汉威胁极大,故文帝采取大范围的全面布防。

  经验的总结:

  从文帝时期对匈奴的和战情况来分析,虽然仍坚持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但由于汉国力逐渐充实,匈奴入侵次数和规模逐渐减少、减弱,汉的防守与反击力量也在增强。

  不仅如此,汉朝的精英人物如贾谊、晁错等正在思考反击匈奴的战术、战略问题,其中以晁错的考虑最为全面、最有价值。第一,根据不同的地形,动用不同的兵种,对士兵进行严格的训练,战胜匈奴是有把握的,虽然远程和近战的匈奴战士的军马,士兵的吃苦程度,士兵的骑射能力是强过汉人的,但是在近战格斗,各种武器装备,都是汉朝胜过匈奴人。所以战斗的要义就是逼近匈奴人近身作战,避免匈奴人发挥长途迂回,消耗汉军后勤和体力的情况出现。

  因此,晁错认为,战斗的重点在于汉军要扬长避短,而不是以石击卵;第二,建立后勤根据地,保证军需供应。晁错提出的策略是解决军需供应,减少运输劳役,在边境屯田,建立后勤基地。他对汉文帝说:以往的边境戍卒,都是在内地接受一年的军事训练之后来到边境成为戍卒,在边境待一年之后就回到故乡,还没摸清楚匈奴人的本性就回到了家乡,换成另一波没有经验的戍边者。所以他建议汉文帝用爵位,农具,免罪的奖励招募长期的戍边者去边境,带着他们的家人在边境长期扎根,这样能培养出半胡半汉的边境卫士,让他们配合长城的保塞蛮夷,保卫边疆。

  晁错又说为了减轻日后在边疆作战的运量负担,他建议文帝募民实边屯田,其目的就是让募民长居边地,从事农业生产,除自给自足之外,还要供野战军的粮草,以免运输中的劳苦和浪费;此外,他还建议在边疆建立军民合一的组织,寓军于民。

  最后他还建议,建议以夷制夷。当时边疆上因为匈奴内部的权利斗争,匈奴内战的失败者、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也就是给外族战士配发精良的铠甲和武器,让他们的骑射习俗和战斗传统与汉军的武器结合,做到战斗力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还有最后一条就是扩建骑兵。晁错给文帝的建议中,多次提到骑兵的重要性。汉初与匈奴作战,吃亏的就是汉以步兵对匈奴的骑兵。

  此外,在军事训练上,汉朝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严格的军事训练。

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 www.zhulang.com 阅读最新内容。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 www.zhulang.com 阅读最新内容。 当前用户ID : , 当前用户名 : 微信关注:zhulang66

推荐在手机上阅读本书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热门推荐

换一换   

loading

loading

回到汉文时代

最新 全部 0

我要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