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与匈奴兵制和战法:
自汉朝建立以来,与北方匈奴的战事可谓是从未停止过,所以,北方的边防军队,北方各郡的防御,是最艰巨而又最伟大的。秦末大乱,楚汉相争的时候,匈奴乘乱南侵,更有甚者,跨过长城,危及关东地区 。汉高祖刘邦虽亲率大兵,攻打匈奴,但遭匈奴平城围困。之后,便没有太多战斗,只至文帝时期,北方的国防才日渐固实。在此,我大概叙述一下汉代建立国防的重大措施。
一、马政:大家都知道,后来的汉匈之战,多为骑兵的较量,所以,马匹品种的优劣,直接关系着骑兵的战斗力,故实行马匹品种的改革,是汉朝建立庞大骑兵系统的先决条件。文帝时期,为充实北方车骑军备的力量,曾颁布命令,每家交出一匹战马和三个士卒。
二、通讯:秦末时,秦王为了巩固国防,乃修建了驰道。汉朝时,仍然继续使用秦朝的驰道,并不断加以修缮。汉朝时,还沿用了秦朝的十里一亭,邮政传讯仍然依靠此种政治基层组织。每一亭,有一个驿传舍,来传达政令。汉代军事紧急传令,大致为车传,骑传和步传,这对边防军是通讯,极为重要。
烽火台的设置,自古是军事预警的重要措施。
汉朝时候的兵制,大体上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分别是兵役制度,京师军,郡国兵,边防军,属国兵和教阅。而兵役制度也大致与秦末相同,分为正常服役,特别服役和免役三种。正常服役为更卒、正卒、戍卒;特别服役有募兵,选募和发谪徒三种。免役有复身,复家两种。
京师军:即京师禁卫军,又叫做南军和北军,是全国的精锐部队。郡国兵,又叫做乡兵。边防军:又称作戍军,大多有边境屯田和属郡的士兵组成,体制与内地相仿,唯有边郡的太守就是该郡部队的主将。屯田兵,是由晁错提议后,才建立起来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使边境的防卫日趋巩固,人数达几十万以上。属国兵,是投降的外夷军队和人民组成。教阅:即是来训练士兵和阅兵讲武的。教阅分为京师教阅和各郡教阅。常于每年立秋之后,在各郡进行士兵的训练和阅兵,有时还进行战斗演习。
匈奴制度和战法:匈奴,就是战国时期的北狄。至冒顿单于的时候, 匈奴开始逐渐强大。他们的战法,除了奇袭,截击,包围,突破,迂回,侧击等战法外,还有两项特别的战法,专门用来致汉朝军队于死地的。
(一) 、后退会战:这种方法,是赵信所教,方法是:当得知汉军大举进攻的时候,现将辎重和不能参战的人畜撤往深远的大后方。之后,将大军的主力撤退至漠北,选定战场,严阵以待。等到汉军苦苦寻找匈奴军主力,穿越过大漠后,人困马乏,再和其作战。
(二)、扰袭,掠夺,破坏,截击等战法:匈奴用此战法,不断对汉朝的边防进行袭扰,掠夺,使汉朝的北方国防一度瘫痪,各个边郡空虚。汉在北方大修要塞的时候,匈奴也进行不断的破坏。而汉军常出征西域,在河西走廊出没,经常遭到匈奴军队截击,损失惨重。
汉朝军队的战略和方法
汉匈常年的战争,多为大规模的骑兵机动作战,有时,汉朝军队也运用战车步兵和车步骑并用。这种战法,主要是利用了骑兵的速度,发挥主动,激动,冲力和打击力,形成大规模的运动战。这种战术思想,主要是为了力求会战和歼灭。所以其作战方式和战法,多为远程挺进攻势,因粮于敌,迂回,包围,突破,奇袭,侧击等战法。而汉朝在运用战略的同时,伴随着也运用了一些政治手段,比如联络西域,切断匈奴和氐羌的联系等。而在战略的运用上,大致有以下三点:
(一)、孤立包围歼灭战略。
(二)、远程挺进攻势:在汉军初期对匈奴采取防守,并在河套,祁连山地区对匈奴实施了适当的反击之后,汉军开始采用远程出击的战略,直指战略要地,对匈奴部队实施纵深打击,这是前所未有的,是汉朝的新发明。
(三)、屯田扩张:随军事打击的战果而应运而生的一种战略,对开辟河西,西域,都是依赖此种战术。汉朝北方的国防,也因此而巩固。
在战术运用得当的情况之下,汉朝军队屡屡采取对匈奴的攻势,对于特殊的战略,和特殊的地点,汉朝的军队的战术也不同。
(一)、迂回,包围,突破,袭击,埋伏,诱敌侧击:这种战术,在汉匈作战中,双方经常使用。在汉朝军队采取远程挺进的军事战略后,这种战术,经常被汉军所采用。而这种战术,特别强调的是速度,所以,皆依仗骑兵的机动性。
(二)、因粮于敌:自汉朝军队实施反击后,大军对匈奴进行打击,并掠夺其粮草,使得匈奴的军队一度处于被动,但当赵信被匈奴俘获后,赵信教匈奴人将辎重撤往后方,这种战术,就逐渐失效。由于汉军的远程挺进,深入匈奴腹地,而骑兵的粮草经常供应不上,所以仍然需要匈奴向导和所捕获的匈奴草料,所以,这种战术,仍然是汉军维持长久作战的需要。
(三)车步骑并用的战术:由于对匈奴的作战,经常受到匈奴部队的袭扰,所以需要战车来进行适当的防御,而后期的作战中,由于骑兵马匹受损太多,所以也经常伴有步兵进行攻击,但是此种战术,相当影响机动性,所以并不是很适用。
我,李广,是陇西郡成纪县人。我的祖先叫李信,秦朝时担任过将军,曾追获过燕国太子丹。我家世代学习射箭。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侵入萧关。
萧关的名气可能没有玉门关、嘉峪关那么大,实际上却是古代关中四关之一,北出长安的第一关隘,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丝绸之路上的要冲。东函谷关、南武关、四大散关与北萧关,这四大关隘是关中之地的四个主要门户,其中的萧关,也被称作是汉萧关。
说起萧关,不得不说的就是古代萧关古道,从先秦时代开始,萧关古道就是关中与北方的主要交流通道之一,这里也是河套平原一带的门户要冲。
秦朝修建长城之后,越过了古代的萧关古道,在沿河地区设置了军塞与城池关隘,位于交叉点上的萧关也是长城上的重要关口,更是最早的关口之一。
这次匈奴入侵,就是到达了汉萧关,也就是朝那县。
萧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关隘,地当固原东南,是三关口以北、古瓦亭峡以南的一段险要峡谷,有泾水相伴。萧关地处环江东岸开阔的台地上,是关中的北大门。出关达宁夏、蒙古及兰州、河西等地;入关经环江、马莲河、泾河直抵关中。
自战国、秦汉以来,萧关道一直是关中与北方的军事、经济、文化交往的主要通道。战国秦长城由西而东,横跨环江,越过萧关道,沿河设塞,筑城建关,建在此交叉点上的萧关,即是在长城上建的关口,也是长城史上最早的关口之一,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萧关不是一个独立的关塞,它与秦长城的战略地位是密切相关的。秦长城以及在环县境内沿长城修筑的城镇保塞,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另外,县城周围的果儿山、玉皇山、城东塬三大烽燧及城子岗、沈家台、城东沟口的城障,将县城团团围在中央,构成牢固的人工屏障。三大烽燧筑在萧关的制高点上,既可遥相呼应,又能俯瞰环江、城西川,城东沟三水交汇的所有地域,关内外十平里的河谷、山川、道路、村舍等尽收眼底,高下纵横形成立体防御体系,其设计之精心,布局之巧妙,令世人叹为观止。
萧关古道亦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对于陇右人民安居乐业、发展经济、交流文化、繁荣商贸、方便交通皆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文化史上一条极为重要的文化带,那么,萧关亦是这一文化带上璀璨的一环,它是中华各族人民用智慧、信念、血肉筑成的。它始终服务于中华民族,服务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保护先进,保护和平,反对侵略,反对战争。它不止一次地防止或缓解了历史上可能出现的倒退行为。它的这种历史光辉,是永远不会泯灭的。
秦汉萧关所在的这段峡谷地,山势险峻,景色秀丽,山涧河水涌动着流入泾河。春天,瓦亭峡的山峦上野桃花盛开,夭夭灼灼;入夏时节,这里的山峦早已被茂密的森林和灌木丛所掩映,郁郁葱葱;入冬时节,泾水凝固成一条白色的带子,山上为雪景所染,白茫茫一片,秋日里那经霜而变成各色样的山峦景象全被雪景取代;如若是遇到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时,又是另一番北国雪原的景象。无论春夏秋冬,当你在萧关峡谷间沿泾水而行时,总有一种清净绝妙的感觉。
秦汉萧关,指三关口至瓦亭峡这一显要的地带,这里虽非绝壁,却险峻雄奇。处在这一防御地带上的瓦亭,地处六盘山东麓边缘,实质上是萧关的重要屏障,这里不但雄峰环拱,深谷险阻,易守难攻,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而且有泾水南出弹筝峡三关口,是萧关由南向北天然形成的一个防御体系。
作为中原自然屏障四塞之一的萧关,自古就是军事要地,统治者曾派重兵驻守,保护古都长安。每当人们提起萧关,就把它与胡笳羌笛、蒿草满目、白骨累累、野兽出没无常的凄凉景象联系起来,多少忧国忧民的文人墨客,曾亲身经历了萧关道路之险要、环境之恶劣、战争之残暴场面,用手中的笔记载了萧关过去发生的历史。
萧关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出东南可直驱中原大片沃土,北过黄河直至广阔的大草原,向西可通向甘肃、新疆等辽阔地域。秦在萧关周围设郡立县,建关筑城;设乌氏县,修长城,汉置高平城。在历史上,萧关百姓曾饱受匈奴、吐蕃等少数民族的进犯之苦。这里曾发生过大大小小无数次的战争,有的将士常年守关,由黑发变为了白发,发出“今未部曲尽,白首过萧关”的感叹,有成千上万的将士魂游萧关,蒿草满目,芦草丛生,尸骨遍野。
我的出生和生活的地方,陇西郡成纪,距离萧关距离不算太远,这里的人们从小尚武,演习弓箭技术和马战。这次,匈奴来袭,我和很多同龄、同地的人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义不容辞。
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 www.zhulang.com 阅读最新内容。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 www.zhulang.com 阅读最新内容。 当前用户ID : , 当前用户名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