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作者王鹏骄即将付梓图书《邱海波与他的重症医学战队》辑录改写版)
《星月夜》是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在艺术成熟期的一幅代表作。
他用夸张的手法,生动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
星云、满月、火焰,狂欢与宁静交织其间。
金黄、淡蓝、多色调的线条氤氲出自由的时空。
在平和的年月,这些空灵的意境总令人心驰神往,忘乎所以。
当破碎的风浪来临,所有的艺术都将化为求生的本能。
自由的时空感,也会被呼吸的窘迫感所占据。
当人们去努力呼吸,每个分秒,都可能是最后的分秒。
而在这分秒之间逆行跋涉的儒雅医者,在某个稍纵即逝的一天,自然而然地成了电脑前亿万网友感动感激感恩到泪目的焦点。
“一月白了头”,他就是那位刷屏的抗疫专家!
邱海波。
对比照的时间跨度从2月20日到了3月30日。
他身上那件散发着岁月古着意蕴的深蓝色夹克衫与内面的浅蓝色衬衫,透过眼镜片那眼神里医者的悲悯、学者的探究,谦谦君子的温良,都是他亘古不变的底色。改变了的是明显到刺目的黑眼圈,以及疏于打理明显变长的花白头发,和那长期缺乏睡眠憔悴瘦弱的面容。而此刻的他,距离接到指令赶到武汉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初始救治已经两个多月了。这期间的惊涛骇浪,似乎只有他自己最为知晓。
眉眼的疲惫,依稀间透着丝丝久经沙场的波澜不惊,重症医学领域是他的领地,摸爬滚打了30多年,从2003年非典疫情、2005年四川省猪链球菌病疫情、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汶川地震、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0年玉树地震、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2014年“8•2”昆山爆炸事故、2015年“8•12”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2019年 “响水爆炸”救援,他与他的团队,永远都冲锋在第一现场。
有邱海波在,大家心里就有了底。也难怪他的夫人赵健女士会讲:作为一名重症医学专家,国家遇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绝不会缺席。
新冠肺炎病毒从COVID-19、Delta、Omicron……
除了他本人,还有他团队中的众多分身马不停蹄。
杨毅、黄英姿、潘纯、刘玲、刘松桥、谢剑锋、莫敏、李晓青……
武汉、吉林、新疆、甘肃、西安、上海……
……
邱海波的祖籍是河南新野,1966年10月出生于新疆喀什麦盖提县。
或许连这个世界都不会料想到,未来的某一天他会成为中国重症医学的灵魂舵手与国内首屈一指的重症医学顶级专家。正如活在每个平素日子里庸凡的我们一样,并不会真切地感知此刻正参与描绘着不可预知的伟大,这是迟钝与警觉交织的人类最为天然的本性,前者献给他人,后者萦绕自身,直至某个时刻醍醐灌顶获得别样的领悟,本性才会逐渐收敛,进而衍变成谦卑平和与无尽的智慧。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1966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并不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许多让世人反思与批判的历史变革。
翻开那段老胶片般的斑驳岁月,有很多枝桠与节点值得去品茗与追忆。
比如那年的元旦,全长1903公里的兰新铁路(兰州至乌鲁木齐)交付运营,绿皮火车载着内陆的资讯席卷向塞外之地,又载着哈密瓜的香甜与维吾尔民歌的新鲜来到内陆,这无疑是当年最为民生最为伟大的工程之一。
从二月开始,随着新华社一篇纪实体文章《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播发,全国立即掀起学习焦裕禄的热潮。到了四五月间,河北邢台地区相继发生里氏6.8级和7.2级强烈地震。好在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领导,在全国人民和解放军的大力支援下,灾区人民开展了积极的抗震救灾工作。
过完沉闷的六月,七月终于迎来了好消息,河南林县红旗渠竣工通水,总干渠和干渠全长171.5公里,堪称人间壮举。
此后不久,第二炮兵领导机构成立,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总之那一年喜忧参半,却无法抹煞地孕育奇迹滋生希望。
邱海波先生,就在这一年来到了这个新奇的世界。
在他出生前的那些年,中国掀起了青年垦荒运动。为了迅速改变新疆经济落后、人才匮乏的局面,积极前往边疆献身建设事业的各类人员,总数达百万之众。
邱海波退役军人的父亲和中共党员的母亲,作为热血青年的代表,他们积极响应了组织“支援边疆”的号召,怀揣着满腔热忱,在新疆安营扎寨。
每个时代都不缺家国情怀的国民,哪怕是当今的80、90、00后身上的热血除了挥洒在按压手机屏幕的指端,还有就是拳拳的爱国之心。然而,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身上更有着非同寻常的淳朴,家国情怀更是如同抬头的烈日暮夜的星海,早已植根内心亘古不变。
他们是沙漠里的绿洲,是撒哈拉孤单广袤的天空中最洁白的云朵。
在云朵的最中央,有着这么可亲可爱又可敬的一家人。他们是千千万万援疆群体的一员,普通又不普通地创造着昔日与今天恢弘的历史。
这邱姓氏的人家,排行在七音符 “瑞”音位置的男子被取名为邱海波。
他还有个“都”音位的哥哥,以及一个“米”音号的弟弟。
一家五口人,展开是五指满天星,聚起是棋盘报国心。
他们生活的地方,喀什。
这座老城,不知何时被人誉为“时间停止的地方”。
或许是源于美景折服亦或是情绪出窍,希望时间永远定格这完美一刻。
然而,这种“时间停止”的情状,如若表现在医学里生命上,或许会是一种极端糟糕的状态。简单点说,就是与死神跳贴面舞的存在,距离魂魄躯体被收了去实在是太过近在咫尺。这样悲惨的情况,不用想就会令很多家庭避之若浼。
苍生在上,命大于天。
邱海波在成年后,阴差阳错地成了那拨动时间轴与生命指针的白衣使者,他一次次地与死神交手,拯救苍生于水火,让濒死的他们生命时间永不停止,趋于永恒。或许,排行“瑞”音符的他,注定要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福音祥瑞。
福音祥瑞是后话,前路并没有那么顺利。
借用一句心灵鸡汤来解释,或许就是那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大多数人不过浮于表面地言说,很少会心存敬畏的去体悟这字句背后的哲学与神秘的能量。
漫步在老城的街巷,有许多孩子在玩耍,他们不怕陌生人,活泼好动,喜欢拍照,喜欢主动和外人交流,他们把古老的街巷当作自己的乐园,他们无忧无虑的追赶着童年的快乐,看到他们笑容是那么的真诚干净,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邱海波和家人从小就生活在这里。
每个平静的人生都会蛰伏着不平静的暗影,当达到不幸的阈值,偶然事件便成了必然事件。这不幸便是邱海波的弟弟一次不小心摔断了胳膊,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疼痛难忍自然是常见的状况。为此,心急如焚的全家四处求医,伤痛仍不见好转。
就在全家几近绝望的时刻,幸得一位维族医生救治,弟弟“差点废掉的胳膊”被奇迹般地医好了。这让邱海波全家感激不已,更在年幼的邱海波心间丢下了一粒种子,一个将来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种子,在不幸与万幸的轮回演变之间,这或许就是那句心灵鸡汤最好的诠释。
……
澳大利亚联邦人文学院院士马克林教授在中国非常有名,这要缘于他出版过的一本专门研究中国的学术著作,书名叫《我看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作品自上市以来,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度。
马克林教授的这部大作主要讲述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内容极其丰富。在1949至1972年间,西方世界对新中国的误解与抹黑不断,马先生借着大量的数据例证了此段时间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从中提炼出“聪慧、忠诚、勤奋”等关键词,献给当年古老而又崭新的中华民族。
1970年的钟声敲响不久后的第二季度首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激动人心的消息,像是插了翅膀一样,通过调频广播、小报与包打听,迅速传遍了机关、工厂、学校、医院、 建设工地,以及田间地头。在理想可以果腹,忠诚激荡血脉的年代,无私奉献俨然是植根灵魂深处最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无数奉献者夜以继日的奋战下,最终在党的生日来临之际,全长1091公里的成昆铁路(成都至昆明)建成通车,建设者们以实际的果实与战绩向建党49周年献出了一份结结实实的厚礼。这一年的成就虽说不多,但都是堪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深远存在,同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批准兴建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这是我国万里长江上建设的第一个大坝,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伟大的工程,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从设计与施工,都体现了我国当年水电建设的最新成就,是我国水电建设史上的里程碑。这一举措更大范围的改善了国内水电供给,保证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雄健步伐,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享受着先辈们留下的这些功德福祉。
邱海波的父母,正是这历史洪流里的中坚力量,满腔赤诚地投入到了共和国的建设怀抱,在百废待兴的彼时陀螺般地奉献着自己的光热才华,无暇陪伴与照料孩子早已是司空见惯。碍于此,垂髫孩童时期的邱海波,在4岁这年便被送到了河南新野的外公家寄养。
甫一离开,便是旷日许久的数百个日夜。
在阔别新疆这片热土两年后,六岁半的邱海波被重新接了回来。
他顺理成章地在曾经生活的地方麦盖提县二校上起了小学。
有人概括“中年危机”这一现象,大约是一个人懒惰与缺陷积累到某个时段的集中爆发,芸芸众生很多人无法幸免。只有极少提前觉醒与开悟的人,可在某个时段提早明白这个道理。
从现今去反推孩童时代,邱海波从开局便与那极少的一批人实现了同频共振。
他以持续的优异成绩,不断地输出自己的意愿,为内心深处那粒种子注入更多养分能量。山巅云霭生,比肩日月星,从邱海波浩若烟海的学时印迹,足以唤起我们对自己类似经历的追忆。
一年级,加入少先队。
初一和初二上学期,先后担任少先队中队长和副队长等职务。
只是此时,已经辗转到了县二中。
初二下学期,因学习需要转到兵团农三师四十三团一校上初中和高中。
虽说不至于颠沛流离,却也马不停蹄千回百转。
似乎在预示着成年后重症医学界领军人物的邱海波,与此一脉相承无限印证的关联。
某种程度上来说,先天的天才是极小概率事件。然而,通过勤奋而往,持之以恒的方式,将自己锻造为后天的天才,一定是将概率拉大了许多。
邱海波因学习刻苦,工作积极,在初三上学期光荣加入了共青团。
高中阶段的邱海波,高一、高二均被评为三好学生,并多次获得“优秀团员”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积极分子”光荣称号。此外,一直担任着团支部组织委员的职务。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如此看来,“优秀是一种习惯”这句话,或许是对这个时期的邱海波最好的概括。
1983年,邱海波考入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实现了他将来从医的初步愿望。在成为医学生伊始,邱海波在班级里学习成绩遇到了瓶颈,似乎并不十分突出。
这样的状态,可以给很多人以参考启示。
类似于新接触某个领域可能一时半会儿还找不到悟性通透的阈值,也可能源于环境更迭后的适应调整,更可能是一段时间情绪起伏而导致的状态不定。
这些,都没有成为邱海波混日子与庸凡面对的因由。
梅尧臣《古意》中的诗句,似乎更适合这个时期的他。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
意志坚强、勤奋好学的他开始了逆袭之路,与这个世界上顶尖学霸的状态并无二致,仿佛内心深处那粒种子萌生的枝桠在历经严寒酷暑风霜雨雪后,生长得愈加通灵繁盛。
他开始在平日的活动棋盘上将落子范围勾勒在教室图书馆与实验室之间,上课时并不固定座位的教室里,他会选择离老师离真知更近一些的地方落座。
第一排或许是不错的选择,一来可以像沉浸钢琴演奏中的演奏家一样全情投入不会分神,二来可以与授课老师更好互动与提出疑惑的问题。
至于课余的闲暇,则几乎全被自习、做实验、查文献所占据。
如此一番坚韧地付出,在第一学年结束时,邱海波的各科平均成绩已经跃升至年级第一名;开个好头是成功的一半,整个大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因成绩优异稳定,加上一副热心肠,众望所归地被推举为班级学习委员。
回望这一程风雨路,邱海波从中学时代学习作风中汲取营养让自己更快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这期间,保持着他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的习惯,先后担任团支部组织委员、班级学习委员,后任院学生会学习部副部长。第一学年,各科平均成绩获年级第一,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团员”。并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分别获得三等和二等奖学金。
1988年7月,邱海波大学毕业后留校。
在当年,能够留校无疑是优异的代名词,他光荣地成为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一名临床医生。
时光在温柔的宇宙中,与众不同。
救治在累积的奔跑里,仰望苍穹。
在邱海波的档案里,有一段1989年写的业务小结。
这是他在原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的第一个年景。
“在理论上,对内科各种急危重症及常见、多发病的理解和认识有了明显提高,而不仅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在临床实践、临床操作、带教工作等方面都进行了总结。”
这些总结虽说很是常见,然而一句“不仅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彰显着一种力透纸背与宏阔深远的真知意蕴。随后,让这些真知灼见发生着深入拓展与颠覆性推进的状况,源于他经历的一次冲击内心的救治事件。
住院医师的邱海波,某天接诊了一位高烧不退的18岁小伙。
尽管邱海波竭尽全力救治,但还是为时已晚。
一个鲜活的生命在自己身边溘然离去,对邱海波的触动极大。
满是感伤的他,持续地追寻着小伙患病致死的溯因。
尸检报告提示,由膝盖上小疖子引发的全身感染,导致多器官衰竭。
“为何一个小小的疖子,就导致年轻生命的陨落?怎样才能阻止类似悲剧的发生?”这个令人伤感的生命教训,让邱海波想去深入了解重症医学,进而夯实了他要成为一名重症医生的思维支点与理想转念。
远方是艰难的行程,而这行程的主角邱海波最终走进了央视节目《生命线》。
与这番感伤暌违30多年,已经成长为重症医学泰斗的邱海波再次讲述起这件往事,不免令人唏嘘。原来,小伙子刚刚参加完高考拿到录取通知书,因出现高烧症状未引起重视,最后送到医院时已经回天无力,这个年轻的生命还是黯然地离开了这个斑斓多彩的世界。随后,邱海波征得小伙子父母同意,进行了尸体解剖,最终发现了前文所述的溯因缘由。
征程是无尽的攀援与跋涉,在邱海波的心灵深处安放着繁多的烙刻记号。
时至今日,他还可以记起他的第一个重症病人。
那是一名72岁的脑梗患者,入院后第七天心脏骤停。
检查病人的皮肤,缺乏水分与回缩力的皮肤皱褶,随手一捏,便立了起来,长久无法恢复。通过这些征象,邱海波判断“莫非心脏骤停的原因是严重脱水?亦或是心功能不好?甚至是肺部感染?”
当晚,邱海波给病人补充了12000CC液体。接着守在病人床边,每5分钟观察一次血压与心律。
在随后的几天里,一切数据与病人的恢复状况都在告诉着邱海波他的判断与治疗是有效的。此次救治经历,给了邱海波莫大的信心与鼓舞,也让他第一次感知ICU与其他学科巨大的差别。这是一个需要每个分秒都追踪着病人动态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让死神更远,让生的可能更近,让生命的守门员更实至名归。
……
如果说维族医生给予受伤胞弟的救治是邱海波医心萌发的话,那么18岁的少年溘然离世以及高龄脑梗患者的施治成功,似乎标志着邱海波正式开启了个人重症生涯的序章。随着术业的不断精深,直至让他跃升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学科带头人,医疗照护、教学科研,成了他每天工作的主基调。邱海波对于此的态度,犹如工序严苛的百达翡丽手表,举世公认,无人不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学一点多走一步,就能为患者多争取一次成功获救的机会,就能将学科建设多推进一步。”这是寒冬中的火,暗夜里的光,这是追求极致的邱海波谦逊地说法,却无法抹煞内心深处对学生对团队对行业热血澎湃的期许展望。
时光的车轮碾过1988年,来自共和国各个领域的大事记不免跃然纸上。
1月15日至18日,全国住房制度改革会议在北京召开。自1988年开始,住房制度改革正式在各地推行。
5月30日,新华社报导,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停刊,由中共中央党校于7月1日创刊的《求是》取代,作为全党的理论刊物。
8月3日,国家教委宣布,从1989年起,研究生招生分国家计划招生和委托培养招生两种形式。
9月14日至27日,中国核潜艇进行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获得成功。
10月6日,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12月10日,中国最大的水电工程—长江葛洲坝电厂基本建成。葛洲坝电厂安装的最后一台机组投产发电,年均发电157亿度的葛洲坝电厂基本建成。
12月19日,印度总理拉•甘地访华。
1988年起,邱海波在医疗工作的同时,跟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开启了他的医学授课生涯。
在偌大的东南大学,有人称邱海波对待学生的培育方式为“魔鬼式训练”。然而,在今天看来,这种说法未免过于随意,甚至有些人云亦云的缺乏创意。准确地说,他对学生的培育方式,是学贯中西并蓄古今的独到做法,并非仅仅将其看成一份职业教育,而是努力将其锻造为“才须近仙,德须近佛”的“仁医”。
这一观点,明朝裴一中先生在《言医•序》中已有叙述。
“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的学问不贯通古今,见识不通达贯穿天地人间的大道(佛性),才华不脱俗出众,心灵不亲近于佛(即不具有慈悲之心),这样的话,宁可种田织布维持生计,也断不可将医学作为职业去贻误生命。
医学是一份光明神圣的事业,并非读书未成、生活未有着落而解决就业择业问题的一种渠道。它需要天资聪颖,并刻苦学习,通达贯穿天地人间的大道(佛性)之理,认真钻研古今之书,而后才可谈得上行医。
中国外科鼻祖裘法祖院士,一直将“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的职业信条,贯穿自己行医生涯的始终,进而给予趋之若鹜的后辈以引领启发。
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有一段视频。
著名介入医学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教授说:“仅仅质量控制查房,一查站那边要两个多小时,每一个病人,每一个细节,你如果作为这个管床医生、学生汇报不好,当场就会出丑。”
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张曦文说:“对于临床工作来讲,我觉得可以用零容忍这三个字来形容他,不能够允许有任何的差错或者任何的一些小的失误。”
邱海波夫人赵健女士说:“他说如果我不严格对他们,他们不会做得更好,所以一定是严格对他们要求,他们才可能做得好一点。”
纵观各个层面代表人物对邱海波的描述,足以看出重症医学,这是一个容错率低到发指的行业,必须有200%的专注,才可能做到100%的零差错。
学业上再小的差错,他都不会容忍。在学生群体的坊间传言,他被称为“凶神”。在现在看来,这个说法同样过于随性,甚至有些随声附和的欠缺思索。
准确地说,他对学生(团队)的培植方式,是格局宏阔眼界高远的形而上举措,并非仅仅将其视作一份工作,而是竭力将其锤炼为“做人做事做学问”合三为一的“上医”。
这一论断,在汉典中多有考证。
《国语•晋语八》:“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新唐书•卷二○四•方技传•甄权传》:“古之上医,要在视脉,病乃可识。”
明朝王文禄 《<医先>序》:“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易而无迹,治已病劳而罔功。”
这些典籍里的叙说,通俗点表达,无非就是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
然而,在邱海波的重症词典里,他的要求似乎是不仅要治已病更要治未病,洞察秋毫举一反三是这一行业的基本素质。
一次,在讲述“休克”的特点时,邱海波问学生:“患者休克时的症状?”
某位同学,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熟练地背诵了起来:“口渴伴有痛苦表情,脸色苍白,意识模糊,肢端青紫……”
此刻的邱海波,突然话锋一转,辞色俱厉地问道:“你们知道脸色苍白是怎样的吗?意识模糊到什么程度?肢端青紫是什么样子的吗?”
忽闻邱老师如此辞严义正,学生顿时瞠目结舌,面面相觑,实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答案。
接下来,邱海波谆谆告诫,对所有知识的理解掌握都不能 “机械诵记”,必须结合临床经验来获知。自此之后,他所教授的学生一有空便会跑到医院,事必躬亲地汲取实战经验。
某种程度来说,邱海波教授对学生的要求,与裘法祖先生“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的说法有着异曲同工。
除此之外,邱海波在所带教的研究生中更是“恶煞”远扬。
在当前看来,这个说法同样过于随心,甚至有些浮光掠影的缺乏深入。准确地说,他对未来学者的造就方式,是责无旁贷鞭辟入里的职责使命,并非仅仅将其看成一份任务,而是潜心将其千锤百炼为“精益求精、竭诚尽节”的民众“医者”。
一次,邱海波指导研究生郭凤梅修改学术论文,仅综述部分就改了十数遍,提纲也改了七八遍,正文部分更是被要求重写了五遍,直到白璧无瑕、近乎完美,才得以在邱海波那里通过。在这期间,郭凤梅不知被训哭了多少回。
被邱海波训哭的研究生不在少数,面对他们的眼泪,邱海波依然没有丝毫“心慈手软”,而是用了一句“ICU不相信眼泪”来对此回应。邱夫人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旁推侧引”地为研究生求情,商榷着这样做会不会对学生要求太高了。一向对夫人疼惜有加的邱海波却冷峻地感叹:“如果不高要求,他们怎么能成为好医生呢?”
虽说研究生们时常在背后“苛责”邱教授的严厉,然而他们却无法回避拨开严苛的迷雾,背后却是邱海波对学生与团队所呈现的“医者”苦心与深沉爱意。
1999年,这世纪之交的年份,国家发生了很多大事。
3月13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召开,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而确定的基本国策。
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23日至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
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举行大会,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10月1日,首都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
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发射成功。
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宣告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
年底,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县(市、区)累计达2430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45个),人口覆盖率达80%。
同年的冬天,邱海波的研究生从众多选择小白鼠为载体的课题中,调整为研究羊体,无论是经济成本还是负重都在不断加码。
最现实的问题,女生拿不动活的“羊标本”。
邱海波一大早便赶到菜市场,买羊、搬羊,一手包办。
实验室太冷,又没有多余经费购买取暖设备,他便把自家的取暖器拿过来,供学子们使用。
转眼到了2013年,国际局势与国内局势都在持续发生变化。
1月21日,第57届美国总统就职典礼,连任总统奥巴马将再次宣誓就职,开始第二任期。
3月1日,《食品中农残最大残留限量》新国标实施。
3月3日,欧盟“木材及木制品规例和新环保设计指令”开始强制实施。
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实施,其中,明确了精神障碍患者住院实行自愿原则。
与此同时,在这汶川地震五周年,“非典”十周年纪念的年份,举国民众纷纷纪念逝者反思历史的同时,对医学的格局与态势无疑也在提出更高的要求。
时光的指针转到了六月,神舟十号飞船计划发射,三名航天员将再次访问天宫一号。这一刻,邱海波的研究生孙骎毕业在即,修改论文是毕业前的头等大事。
然而,导师邱海波却在此时生病住院。
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 www.zhulang.com 阅读最新内容。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 www.zhulang.com 阅读最新内容。 当前用户ID : , 当前用户名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