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向党邱海波2

  • 背景色
  • 字号
    默认 特大
  • 宽度
    640宽度 800宽度 默认宽度 1028宽度 1440宽度
  • 滚动
    双击开始/暂停滚屏
  • 帮助
  • 背景色 宽度 字号 滚动

2

小说:医心向党邱海波 作者:王鹏骄 更新时间:2022-04-25 14:38 字数:7903

  一筹莫展之际,孙骎意外接到邱老师的电话。

  电话里的邱海波,一如既往着严苛之风。

  对论文中的诸多错误逐个指出,痛下针砭。

  听着电话里此起彼伏的攻瑕指失,孙骎从谏如流地倾听恩师教诲,对这毒药苦口并无怨言,反倒是充满了无限的感激。

  原来,那些天邱海波一直艰难地斜倚在病床上,边挂着点滴边帮着研究生修改论文。自论文序幕初始的思路框架,延展到后续的语言表述、图表格式、甚至标点字号,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纠正与梳理。在完成了这一切之后,邱老师斜风细雨地告诫孙骎,“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治病救人,都容不得粗枝大叶得过且过。”

  In lumine Tuo videbimus lumen (在你的光明中看到光明)。

  Fiat Lux(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

  Aim At Absolute Perfection(止于至善)。

  这三条震撼人心到几近潸然泪目的字句,分别是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曾为亚洲第一高校现为东南大学的校训。

  某种程度上说,邱海波借一己之力,将“止于至善” 一板一眼一点一滴地揉进了“仁医”“上医”“医者”的坚守与探索。以“大善无言,至爱无声”之姿,让昔日混杂在诸多医学学科中的重症技术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二级学科,给予生命暗夜中的患者,带去生的希望。给予迷茫中的医学生与团队,携来灯塔航标般的指引,直到让更多人在光明中看到光明,让重症之光普照大地!

  “他是光!是安心!”

  这是团队所有人的共鸣。

  “他的团队是铁骑中的铁骑!精英中的精英!”

  这是同行们的共识。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潘纯,战斗在金银潭医院一线;中大医院副院长黄英姿则担任江苏援黄石医疗队救治(专家组)组长,负责江苏医疗队的临床诊治工作;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先后留守江苏奔走绥汶河黑吉辽,指导省内外各家医院的重症患者的诊治,他们都是邱海波一手培养的学生。此外,团队的莫敏、谢剑锋、李晓青等15位青年医护人员都在这次抗疫战役中担纲重任,大显身手。

  邱海波不仅带出了一支骁勇善战的团队,更是用20多年时间,将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打造成了全国顶尖、世界一流的学科。

  在中大医院规模体量有限,南京对高端医疗人才的吸引力与北上广无法较量的前提下,邱海波领军的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却能跃升为国内排名第一的学科,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举世瞩目的背后,正是邱海波与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最好例证。如此说来,这一结果自然是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了。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邱海波的千里之行,同样始于足下步步为营的丈量。

  在重症的万丈高楼平地起之前,他与团队着实经历了一段只争朝夕的奋斗岁月。

  邱海波真正进入ICU后,他敏锐地发现,重症医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在医院里,虽说重症患者仅占极少的一部分,然而对于医生的综合素质却是要求极高。为了胜任这一工作,在入职不久他便决定攻读该领域的研究生。

  时光的车轮辗转到了1991年,共和国的建设如火如荼。

  3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决定继1988年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之后,再批准2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6月26日,国务院作出《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确定改革养老保险完全由国家、企业包下来的办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

  7月1日,中共中央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

  11月25日--29日,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召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强调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12月15日,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这是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30万千瓦的核电站。

  12月1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汪道涵任会长,荣毅仁任名誉会长。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方面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就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邱海波经过一番努力,在这年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师从中国危重医学奠基人陈德昌教授。

  攻读硕士期间,邱海波发奋苦读、勤于实践,造就了他的扎实的理论基础与极强的动手能力。

  转眼到了1994年。

  2月1日,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一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2月28日--3月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部署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力争到20世纪末最后的七年内基本解决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草案)》,确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9月25日--28日,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召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邱海波踏着四中全会精神的脚步,出类拔萃的他在这年之后被直接保送读博。在协和的学习,全方位培养了他的创新理念:如果只会看病,没有创新意识,不对发病机理等做全面研究,那只能做一辈子匠人,永远不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

  邱海波的导师陈德昌教授在《我和邱海波在协和的岁月》中对他的学子生涯有过一番生动完整的记述。

  邱海波的出现,正是在我很迫切地需要准备启动临床基础研究的时候,邱海波是成为助手的不二人选。

  1992年的一天上午,邱海波兴奋地打电话告诉陈德昌教授:“细胞长出来了,您能不能过来看看。”

  然而,下午又打电话来说,细胞团缩,都死了。

  一切得从头做起,他认真而执着。

  观察肺泡吞噬细胞在炎症反应中,炎症细胞因子与内源性抗炎症细胞因子的共同参与和相互作用。

  现在来看,试验不是十分复杂。

  但是开创伊始,却有很多困难。

  1992半年两项研究立项,1997年完成。

  邱海波为后来危重病医学的研究生涯打开了大门。

  1996年7月24日,时任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的陈德昌教授在邱海波的学业鉴定中写道:在临床工作中对病人负责,一切以病人为先,以病房为家,不计个人得失。对病情观察仔细,逻辑分析和应变能力较强,出色的完成了住院总工作。并善于抓住临床实践中的问题,提到基础理论的高度,发挥勤奋开拓的精神,展开探索和研究。具有强有力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实验室工作能力。

  1997年,宛如宇宙中的流星,划过时光苍穹的深邃朦胧,留下花开四季的淡然从容。

  3月18日,南昆铁路(南宁至昆明)全线铺通,全长898公里。

  6月4日,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随后,科技部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又称“九七三计划”)。

  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成立。

  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举行,宣告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7月29日,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农业示范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陕西成立。

  9月2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1999年底以前,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这一年,作为国内第1位重症医学博士,邱海波顺利毕业。

  然而,此刻的邱海波面临了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择。

  留北京?

  还是回南京?

  一方面是北京协和医院和导师陈德昌教授想将他留在北京,另一方面是原单位强烈争取他回归。

  最终,他选择回到南京。

  有人为他不留北京感到惋惜。

  邱海波笑着说:“南京的重症医学科刚刚起步,这里有更多的病人需要我去抢救。”

  陈德昌教授在《我和邱海波在协和的岁月》里不免连连感叹。

  1997年,本以为信心十足,满以为自己有把握留他和我们在协和一起工作。没想到他谢绝了盛情挽留,回到母校附属医院工作。因为原单位从院领导到科主任强烈争取他回归,更有创建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开辟新的专科病房和专用实验室的使命落在他肩上。再加上夫人在南京,不想让她背井离乡,去适应北京的水土。

  此外,陈德昌教授还记录了1991年邱海波研究生面试的场景。陈教授本以为采用炮轰式的提问会难倒他,没想到邱海波基本上对答如流,即使对于知之不多的问题,他也懂得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推理。“这个年轻人厉害,有两下。”而且,他可不是唯唯诺诺之辈,总是能坦诚表达跟导师不同的意见。

  陈德昌教授没有看错,邱海波在协和期间,术业成绩与科研均独占鳌头,成为为数不多在上学期间就是住院总的医学生。

  ……

  鲁迅先生说过: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或许邱海波并未有将这段话纳入前行的标尺,或许邱海波早已将之融进了人生的山川湖海,因为他正以切实的行动力丈量着这字句的隽永深厚。

  在举国上下欢欣鼓舞地庆祝游子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振奋声浪中时,邱海波也回归了母校附属医院,重启自己的行医生涯。历史的时针停留在当年那个青涩随行又梦想激荡的时间节点,邱海波的出现,似乎预示着心怀希冀的开启。

  也就是在当年节点的几年前,重症医学在国内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分散在各个学科里。

  穿越迷茫,前路似是雾霭。

  拨开雾霭,前方还有一片霾。

  尘霾散尽,又见泥泞和无奈。

  征途中,总有不可预知的苦海。

  未曾更改的,是初心澎湃。

  哪怕深夜里一个人的对白。

  不会有懈怠,也不会去感慨。

  执持赤子情怀,修复满目疮痍的世界。

  耐心等待,生命花开。

  资料上说“将重症医学做成独立学科,做大做强,是邱海波的奋斗目标”,这个讲法如果辑取周•孔子编订的《诗经•小雅•天保》内文字句来描述,似乎这“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可以涵盖冰山一角。从后来邱教授的成就来看,当年管中窥豹获知的这些意蕴核心,自然还是为了万千病患。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个是后话。在创业初起,现实与理想却是有着巨大的差距,彼时的医院重症医学科人才梯队青黄不接,硬件条件一穷二白。即便如此,邱海波满腔热血地践行着唐•韩愈《为裴相公让官表》中的著述:“启中兴之宏图,当太平之昌历。”

  为了这宏图之愿,邱海波找到院领导,详细介绍国内顶尖的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相关情况,并拿出一套完备的落地方案,汇报自己构筑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设想。邱海波的请示有理有据,落实方案详实可行,最后打动了院领导,一致认同他的行进理念。随后,医院很快给科室扩大了医用面积,购置了呼吸机、血气仪等先进设备,增配了人手,并加大了对专业人才的培训力度。自此之后,重症医学科的发展迈进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泰戈尔说,“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它的天空。”毫不夸张地说,内心住着雄鹰的邱海波,经过一番风雨跋涉,终于在重症医学的双眸里,发现了一片浩若星海的天空。人间是偶然与必然交织的世界,多年后的邱海波,很多场合都是蓝天大海底色的衬衫,似乎在见证着一路奔跑,引领着病患脱离疾病苦厄的宝石蓝生命蓝。

  南京,这座拥有6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城市,这个曾被誉为“天下文枢”的昔日文化中心,邱海波当年谢绝恩师挽留回到了这里,创下了人文气息浓郁的国内顶级学科,医教研,都堪称教科书式的典范。

  医疗是本职是基础,教学是传道受业解惑培育新鲜血液,科研则是推进学科建设的关键。

  邱海波坚信,重症医学科研工作向前推进一步,患者获救的希望就多了一分。他从不追求论文和课题数量,学科发展、国家需求和临床需要才是他的追求。

  他认为对临床无意义的研究就如同没有灵魂,不应为此浪费医疗和社会资源。每一项研究开始之前,他和团队都要全面掌握国际相关学术动态,反复推敲实验计划、论证实验的可行性。

  近年来,团队承担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卫生行业重大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累计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20余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江苏省医学科技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项20余项,并逐步形成了“急性呼吸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两大特色科研方向,研究成果和影响力在国内重症医学领域名列前茅。在他的带领下,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已成为首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同时也是江苏省“13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重点学科、江苏省唯一的重症医学诊疗中心、江苏省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每年抢救重症患者2000余例,会诊患者4000余人次。甘洒春雨献真情,砥砺前行攀高峰。现如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已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ICU,江苏省乃至全国的重症患者救治中心。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连续4年在复旦大学发布的重症医学科专科影响力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二,2020年,更是独领风骚,攀升至全国第一。

  除此之外,2010年以来,邱海波领衔的国家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不断取得新成果:修订重症医学质控指标,规范重症医学学科发展;率先在江苏省试点重症医学专项规范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并在取得效果后向全国推广,最大程度上保障重症患者的安全。

  如此前瞻的心态和高山仰止的状态令人称颂。登高望远,不是为了被整个世界看到,而是为了看到整个世界。

  这是属于重症的世界,也是属于世界的重症。

  如果说成为顶级的存在,需要一张缘分的号码牌。为了这缘分的到来,为了上天颁发的号牌,邱海波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在坚持做着自己的主宰。

  邱海波刚从北京回来那几年,坚持在病房科室备班。

  患者有紧急情况,他随时赶到医院。

  病房里一个电话,放下饭碗就跑到医院去,经常一夜跑好几次。每到节假日,只要不出差,他都在病房度过。

  遇到重症感染、休克患者,他会在病床边一坐一整夜,带着其他医生边处理边观察,不敢有丝毫疏忽。

  “也许我往前走一步,患者就可能活过来了。”

  医者父母心,这份慈悲胸怀、这份责任心,成为“逼”着他不断探求新知识、掌握新手段、解救新患者的最大动力。

  邱海波白天在病房管患者,晚上就扎在书房看书、查文献。在实践中学、学中实践,始终紧盯着学科前沿的他,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重症医学科医生。

  越是了解自己的追求与热爱,就越不容易被外界混沌与更改。明月对望着云彩,拼搏的人从不懈怠。汹涌澎湃的不都是江海,还有血液奔腾胸腔的豪迈。

  ……

  轻易放弃与期待速成,是庸凡群体的固有常态。

  持之以恒与循序渐进,是不凡人类的卓越标签。

  走进邱海波的办公室。

  墙壁上挂着的条幅,格外引人注目。

  遒劲有力的“事在人为”,不免让人念起历史绵长的中华文化。这点睛的词语,最早来源于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九回:“事在人为耳,彼朽骨者何知。”

  将其高悬眼帘处,时刻提醒自己信念的恒久如一。

  这是邱海波对自己的勉励和鞭策。

  事实上,并非所有重症患者都能在最佳抢救时间内送进ICU,更多的情况是病人进入ICU时已命悬一线,生机渺茫。无论病患危重到何等程度,邱海波总会信念如一地全力以赴,此番特质从后续的治疗中可见端倪。

  重症胰腺炎,一度被称为一种可怕的疾病,预后非常差。甚至有“自己吃自己”的说法。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发病后分泌的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流经之地均以溃烂示人。

  这一棘手的状况,无不令如云的医生们望疾兴叹束手无策。然而, 邱海波却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他接诊的患者中,不少重症胰腺炎患者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无独有偶,一个心脏停跳40多分钟的病人来重症就诊,病人家属已是哭天抢地痛不欲生,间或地商议着为病人准备后事,此刻的邱海波却并没打算去放弃,他说:“医生首先不能失去信心,努力的结果,是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出现。”幸运之至的是,这个与死神掰过手腕的病人,最终被邱海波与团队医务人员们拉了回来。

  时光轴转到了2003 年,共和国的发展进入新千年快车道,各项建设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包括农业在内,都迎来了新机遇大举措。

  春天,我国遭遇一场非典型肺炎疫情重大灾害。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全党全国人民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夺取了防治非典工作的阶段性重大胜利。7月28日,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对防治非典工作取得的阶段性重大胜利进行总结。

  8月28日至9月1日,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明确使用“科学发展观”概念,提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10月11日--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思想,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主要任务。胡锦涛在会上发表讲话,明确提出和阐述科学发展观。10月15日--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并安全着陆。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1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当年汹涌的非典,丝毫没有影响共和国大踏步前进的步伐。是年,邱海波担任南京非典病区治疗专家组组长,冒着被感染的极大危险为重症疑似病人插管,并带领医护人员创造了非典病人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骄人记录。

  据邱海波的同事回忆。

  2003 年的一天,一名疑似非典的重症肺炎患者,被送进了南京非典隔离病区。

  这名患者因病情过重已处于休克状态。

  能够将病人从濒死边缘拉回来的唯一举措,便是立即给予气管插管,上人工呼吸机。

  采取此种操作时,病人呼出夹着飞沫的气体会直接进入室内空气,更有甚者会从体内喷射而出,极易造成操作医生病毒感染。

  危难时刻,不少医务人员也难免有畏惧与怯懦。作为组长的邱海波身先士卒,勇挑重担,一个人包揽了全部的危险。我曾看到过一段雷锋式的新闻报道,那段文字被不少人诟病,在此我并不想去直接引用,而是试想给予如下这番客观分析。众所周知,面对未知性危险的恐惧是人类的本能,然而最终得以克服本能的有效措施,自然是需要当事者拥有非凡的智慧与超越庸凡的格局和足够广博的认知圈,这才是邱海波临危不乱的制胜法宝。

  在他以身垂范与引领之下,迟疑的同仁深受触动,纷纷迎难而上,协助邱海波为病人气管插管。结果插管成功,病人停止的心跳完全恢复,进而幸运获救。

  这事件之后,众说纷纭,言辞凿凿的无非是邱海波的行为实在是“太过冒险”。关于这个说法的注解也有一段报道。很多人在我面前说,事实上是这样的吗?一段直白地如同纸片般的随处搬运与克隆式赞美,对当事人或许不足以敬意与尊重。拨开那段文字的浅薄,是一个医者的厚重与谦逊,是一个愿为患者赴汤蹈火勇士的温良与果敢,是一个行业灯塔的星宿使命与光芒指引。

  冲锋陷阵不足以描述他的有勇有谋,实事求是与不唯上不唯书,只是他的固有性格。有报道称,抗击非典初期还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法,国内外都是盲人摸象试探着进行,在国内疫情最严重的两个省市,非典重症患者死亡率高达50%以上。邱海波发现,这与治疗方法有很大关系。在激素的应用时机和疗程上,他开创性地提出了采取小剂量、短疗程和晚上激素的疗法。这与当时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治疗指南全然相悖,其风险可想而知,弄不好个人的名声乃至前程都有可能被断送。然而,面对一个个急需抢救的鲜活生命,他并没有在乎这些外物,而是一定要潜心求索地试试看。

  实践证明,他的治疗方法完全有效。

  最终,得到了病区所有专家的一致认可。

  邱海波带领医护人员创造了非典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骄人战绩。在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的战斗中,邱海波与同事在帐篷里披星戴月了十天十夜,与死神拔河争赛道。最为激动人心的结果,是待阴云散尽,他与团队救回的患者达到了300多人次,以切实的行动力,回应了他办公室内“事在人为”的阙页匾额。

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 www.zhulang.com 阅读最新内容。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 www.zhulang.com 阅读最新内容。 当前用户ID : , 当前用户名 : 微信关注:zhulang66

推荐在手机上阅读本书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热门推荐

换一换   

loading

loading

医心向党邱海波

最新 全部 0

我要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