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王云在我们家生活了两个多月,大家都很熟悉了,王云继续打探她的家人。有一天,回家后又回来的张妈带来一条消息:在她的老家,长安城南门外的一位地主家,两个月前收留了一对老年人,他们和王云的父母很像,要王云去看看。
听到了这个消息,王云就对我的妻子说了;妻子就安排魏宁赶马车,载着王云和张妈去那个地主家。
地主姓吴,是长安南门外数一数二 的富户,世代居住于此,家有良田八百亩,长工二十几个,住的村子就叫吴家庄。
看惯了繁华的长安城,又见到绿油油、一望无边的田野,大家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不到两个时辰,吴家庄到了。和看门人说明来意,一行三人就进入吴家。吴家的院落也是三进三出。五十来岁的吴老人面阔口方,精神矍铄,听到了王云的诉说,他就叫看门人带来一对老年人。看到来人,王云激动万分,叫了一声:“爹、娘”,就紧拉着两人的手哭泣。
原来,这两个老人正是王云爹娘。当初他们和王云失散后,也满城寻找,但到处都找不到闺女,两天后,寻到吴家庄,对主人说明了来意,又说家人以后都没有落脚点,不知怎么办。主人见他们老实巴交,又干惯了农活,就说让他们夫妻两在他家干活,他提供食宿;同时慢慢地寻找女儿。两位老人一听激动地感谢。就这样,王云父母在吴家住了下来,又在农闲时向周围人打探女儿的消息。张妈听到了这个消息,觉得两个老人和王云说的父母很像,回我家后就告诉了王云。
一家人团聚,真是一个好消息,但又一个问题来了:今后王云一家三口怎么办,是回河南老家,还是留在长安。鉴于老家已没有亲属,吴庄主建议他们留在长安,王云还在太尉府,两位老人留在他家,一家人还可以有个照应。
我们都为王云一家人相聚感到高兴。王云以后就是长安人了,也是我们家人了。在太尉府,主人和仆人们都处的很融洽。
此时,魏宁已二十几岁,常年作为亲随一直跟着我,我要给他找个归宿,就是说给他找个好老婆。王云也已年届二十。看到全家上下都认为魏宁和王云是天作壁合的一对,我也赞同他们俩结婚。他们两人平时也都彼此很客气,互相还很羞涩。妻子询问了他们的意见,他们俩都羞涩地点头同意。
于是,我妻子和我就决定,用长安风俗为两人完婚。王云的父母也同意了,吴庄主也很赞同,要为王云一家出力。
此时,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民间议婚、婚仪等制度恪守“六礼”,它是婚仪的基本形式。
汉代婚仪如古之“六礼”。
“六礼”即中国古代社会缔结婚姻关系的六个步骤。关于“六礼”的说法最早载于《仪礼·士昏礼》。战国时期,各国风俗差异较大,到汉朝时期,经过儒士们的系统加工整理,才使之定性和规范化,从此以后,成为传统婚制的主要仪式。它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为了使婚姻更好地符合于长安的习惯,我们先让王云到吴家庄父母那里住。我们安排张妈做他们的媒人。
我和妻子常感慨当时我们婚姻的简陋,那是秦末乱世。有媒人为我们说和,两人见过面,互相都认为合适,就把妻子迎来家,住在简陋的砖瓦房里;后来我又跟随沛公上了战场,于家我很有欠缺;直到高祖作了皇帝,定都长安,我才把家人都接来京都长安居住,享受高官厚禄,吉祥如意。魏宁小时就跟随我南征北战,我们彼此有了亲密的感情;而且魏宁小时就父母双亡,没有亲人,所以我要为他婚姻出力,也弥补我婚姻的遗憾。
纳彩为六礼之首。我们安排张妈到吴家庄王家提亲,那时,魏宁还是“士”一级的人物,张妈带去了一对羊、一对雁,王家允许了魏宁的提亲。
二为问名,即询问女子之名。经过张妈的纳彩,和王家的同意,我们又派人到女家,向主人问名,他们家设宴款待了来人。来人带回了王云的姓名和生辰八字。我们请了算命先生,测算魏宁和王云婚配是不是吉利。算命先生测了半个时辰,告诉我们两人婚配吉利。
三为纳吉。既然两人婚配吉利,我们家即派人将吉兆的消息告诉女家,从而正设确定婚姻,就是订婚了。女家很高兴。
四为纳征。正式订婚后,我们家向王家送去聘礼。考虑到王宁没有能力,我提供了黄金六十斤作为聘金。这是一般人家的聘金。
五为请期。纳征之后,我们便又一次占卜,以择定吉日成婚,我们定为十月十五;然后又派人到女家通告日期。我们表现的很谦逊,好像在向女家请问日期。
六为亲迎。十月十五这一天,魏宁身穿礼服,戴着红花,骑马到达吴家庄王家迎接新娘王云;王云身着婚服,坐上马车,随魏宁到了我们家。
我们家安排院子第二进正房作为魏宁和王云的新房。
婚嫁这一天,很多宾客来到我家祝贺,我们家摆上酒筵招待客人。客人们饮酒欢笑,言行无忌。
晚上,魏宁和王云在洞房相见,一对新人终于合卺,我们国家又多了一户人家,很快将有新生儿出生,为家里添丁,为国家增加人口。秦始皇建立秦国时,中国有接近四千万的人口;经过秦末战争和楚汉战争,人口锐减,到高祖六年,人口已只有一千六、七百万了。
现在,文帝即位,人口已有二千五百万了;魏宁家一对儿女已长到十多岁了。
长安城,地处关中地区,在黄河流域中游,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秦都咸阳与汉长安城仅一水之隔,而且长安原本就是秦咸阳的一个乡聚,汉长安城中不少皇家建筑都是在秦都咸阳旧宫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同时,汉长安城的建设,也是经过详细规划后一步步建成的。
汉高祖刘邦接受谋士张良、娄敬的意见,定都长安。汉高祖五年,将秦代兴乐宫进行改建和扩建,并更名为长乐宫。同年,在长乐宫西南,由丞相萧何主持,兴建了未央宫。在长乐宫和未央宫之间,修建了兵器库——武库,同时还修建了北宫、大市等。汉高祖时期,因天下未定,民生凋敝,人力物力有限,所以在秦代旧宫的基础上修建了长乐宫,并仅建成了以未央宫为中心的核心部分,作为都城还需要进一步建设。
汉惠帝刘盈继位并开始修建汉长安城城墙。修建时征调了长安六百里内的农民和奴隶来修筑,耗时五年完工。汉惠帝在大市西侧建立了西市,此时,汉长安城已初具规模。
汉长安城平面形状基本呈方形,城内总面积约五万两千亩。汉长安城除东城墙较为平直,西、南、北三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曲折,其中以南、北城墙最为显著。而南、北城墙的曲折形状与天上的南斗星和北斗星颇为相似,更有人认为这是古人根据天上星宿修建,有意为之,因此汉长安城又被称为“斗城”。
汉长安城东城墙长约一千八百丈,南城墙约二千二百八十丈,西城墙约一千四百七十丈,北城墙约二千一百六十丈。汉长安城墙全部用纯净的黄土夯筑而成,城墙纵剖面为梯形,上窄下宽,底部宽约四十八尺,高度在三十尺以上。虽然是土筑的城墙,没有使用砖和石料,但其坚固的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城墙和城外的壕沟,构成了汉长安城的防御体系。每个城门都有三个门道,每个门道宽约二十四尺,相当于四个车轨。
汉长安城城中的道路有“八街九陌”之称,这里所谓的“街”应该是指与城门相连的八条大街。长安城共有八座城门各有一条大街通往城内。这八座城门分别为宣平门、清明门、安门、直城门、雍门、横门、厨城门和洛城门。其余四座城门霸城门、覆盎门、西安门、章城门因入门便是长乐宫和未央宫,所以并未形成大街通入城内。这八条大街或东西走向、或南北走向,均是一条直线,没有任何曲折。每条大街都被两条排水沟分成三条并行的道路,可谓“一道三途”,这也正好与城门的三个门道相对应。中间的道路较宽,被称为“驰道”,专供皇帝行走;两侧的道路相对较窄,各为三十六尺,供平民和官吏使用。而这大街两旁的排水沟也与埋于墙基下的排水管道和城门下的大型涵洞构成了汉长安城的排水系统。
这些纵横的大街,将长安城分为了不同的功能区。汉长安城中部和南部为宫殿区,包括西南部的西宫——未央宫,东南部的东宫——长乐宫,以及分布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以北的桂宫、北宫、明光宫,这些宫殿占据了汉长安城的三分之二。汉长安城西北部为市场和手工业区。汉长安城内有九市。以横门大街为界,街东为东市,街西为西市。东、西市的四周都修筑有“市墙”,市内道路相交成'井'字形,商户分布在街道两侧。西市主要进行手工业生产,商业活动远不如东市发达。商业市场和手工业市场的结合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城市市场的一大特点。汉长安城东北区为居民居住区,主要集中在靠近宣平门的地方,因此,宣平门又称'东都门'或“都门”,是长安城中吏民出入最频繁的城门。
长安城区域工商业重心在渭北,而渭南则分布有上林苑之三十六区苑。虽然上林苑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主要还是离宫别馆,仍是整个汉长安城宫廷区的一个组成部分。联系渭南城中诸宫,可见渭南当为区域政治重心所在。这种长安城市区域的宏观规划格局,也就决定了长安城市本体的总体规划布局。这个基点,也是我们探讨长安城市本体总体布局所必需掌握的大前提。由此亦可汉长安城的总体布局便是本着这个大前提来厘定的。
基于长安城市区域宏观规划要求以及劫后幸存秦人建设基础的影响,汉长安城总体采取“前朝后市”的规划格局。积极发挥作为经济区域中心城的作用,这是汉长安城总体布局的重心所在。作为区域中心城的扩展方向,关系到区域的发展前景,至为重要。长安城规划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以“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以表达帝都城市的尊严特性。尽管长安城形制不规整,可是分区规划用地的划分,却仍有条不紊。长安城演变为区域性的“群体市”,市的革新尤为显著。
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 www.zhulang.com 阅读最新内容。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 www.zhulang.com 阅读最新内容。 当前用户ID : , 当前用户名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