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明君对有德的人进爵,对有功的人加禄,进爵加禄的典礼,必须要在太庙里举行,这表明国君不敢独断专行。所以,在祭祀的时候,第一次向尸献酒,国君就要从堂上下来,立于阼阶之南,面朝南,受册封者要面朝北,负责册命的史官在国君的右边,宣读册封文书,被册封者行过再拜稽首的大礼后,接过册命而回。在自己的家庙中,设奠祭告祖宗。这体现了爵赏的施行。
此刻,文帝说:“吕产任命自己为相国,任命吕禄为上将军,擅自派将军灌婴率兵攻打齐国,企图取代刘氏。灌婴将军却留驻荥阳,按兵不动,与诸侯一同谋划诛灭吕氏。吕产准备作乱,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谋划夺了吕产等人的兵权。朱虚侯刘章首先捕杀吕产等人。太尉周勃亲自率领襄平侯纪通带着符节进入北军。典客刘揭亲自夺取了赵王吕禄的印。为此,给太尉周勃加封食邑至万户,赏赐黄金五千斤;丞相陈平、将军灌婴各加封食邑三千户,赏赐黄金两千斤;朱虚侯刘章、襄平侯纪通、东牟侯刘兴居各加封食邑两千户,赏赐黄金一千斤;封典客刘揭为阳信侯,赏赐黄金一千斤。”
我听到皇帝的诏书,心里很高兴,认为自己替刘姓效力是走对了路。作为健在的老臣,我想起了高帝刘邦封的十大功臣。
要论刘邦手下战将军功,毫无疑问韩信第一。在灭掉项羽后,韩信、彭越、黥布已被封为楚王、梁王、淮南王。但让高祖最头疼的也是韩信,在汉六年四月,高帝伪游云梦抓住了韩信,改封为淮阴侯,把楚国一分为二。刘贾为荆王,弟弟刘交为楚王,儿子肥为齐王。然后才论功封侯。
高祖最初封侯只封了十八候,其中前十名为,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我第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
萧何,以客跟从刘邦起兵,随刘邦至汉中,封为丞相,在后方守蜀川及汉中,供应军粮,帮刘邦平定诸侯,制订法令,立宗庙,酂侯,食邑八千户。平定功劳时,高祖以萧何功最大,说萧何是功人,那些将军是功狗,论功时定为第一。
二,曹参。汉朝开国功臣,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担任丞相而休息无为,恢复经济。汉高帝六年,封平阳侯,食邑一万六千户。
三、张敖。赵王张耳之子。张耳是起兵反秦早期领导人之一,王离打赵国时,坚守巨鹿,召集各路诸侯抗拒秦,各路诸侯不敢攻击秦兵,最后,项羽带兵来救,也就是著名的巨鹿之战,项羽普釜沉舟,一战成名。灭秦后,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陈余因未被封王而起兵反叛,袭击张耳,张耳和大臣们逃走后,归降汉王刘邦。张耳和韩信平定赵国后,刘邦封张耳为赵王。张耳死后,儿子张敖继嗣赵王位。并娶了刘邦女儿鲁元公主。赵国相国贯高谋害刘邦事发后,张敖受牵连被废除赵王,改封为宣平侯。
四,就是周勃我。以中涓跟从高祖刘邦起兵沛县,跟随至灞上,还定三秦,平定陇西,攻打项羽,守峣关,平定泗水、东海。封为绛侯,食邑八千一百户。
五、樊哙,刘邦的连襟,吕雉妹妹吕须的丈夫。以舍人跟从刘邦沛县起兵,跟从至灞上,在鸿门宴中,保护刘邦立大功,还定三秦,攻击项籍。跟随高祖刘邦平定燕王臧荼,跟从高祖游云梦抓住韩信,封舞阳侯,食邑五千户。
六、郦商,骊食其弟弟。骊食其在游说齐国投降时,韩信乘机攻打齐国,骊食其被齐王烹杀。郦商以将军身份从岐跟随刘邦,攻击长社以南地区,跟从刘邦平定汉中及蜀川,还定三秦,攻击项羽,封曲周侯,食邑四千八百户。
七、奚涓。以舍人跟从刘邦起兵沛县,直至咸阳、汉中,以将军身份跟从平定诸侯,功劳和樊哙相当。但不知在什么时候死去了,因为没有儿子,封赏时,以母亲疵代封为鲁侯,食邑四千八百户。
八、夏侯婴。以令使跟从刘邦降服沛县令,为太仆,常为刘邦驾车,后封为滕公。跟随刘邦到汉中攻击彭城时,被项羽击败,在刘邦逃跑路上,遇到刘邦儿子女儿,即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刘邦为逃命,好几次想把儿子女儿扔下车,夏侯婴坚持带走了这两个孩子。封汝阴侯,食邑六千九百户。
九、灌婴。以中涓跟随刘邦起砀山,至灞上,入汉中,还定三秦,以车骑将军跟随淮阴侯韩信,平定济、淮南及下邑,攻杀项籍,封颖阴侯,食邑五千户。
十、傅宽。以舍人从横阳起跟从刘邦,至灞上,入汉中,还定三秦,跟随淮阴侯韩信,平定齐国,封为齐国丞相,封阳陵侯,食邑二千六百户。
这十大功臣,有一半都是高祖老乡沛县人,他们跟随高祖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作为同乡,也让高祖很信任他们。他们对高祖忠心耿耿,以刘姓天下为国家,终于也成就了自己的功业,这就叫作无私成私。
祭祀是一件大事,祭祀时需要进献上的祭品要足够完备。孝心再加上完备的祭品,大概就是教化的根本吧!所以,君子施行教化,目的就是为了在社会上能起到教育人们尊敬君长的作用,在家庭里能起到教育他们孝顺双亲的作用。所以,圣明的君主在上,大小臣子就服从。尊敬地祭祀宗庙社稷,子孙就孝顺。竭尽祭祀之礼,端正祭祀之义,都是需要教化的。所以,臣子侍奉君王,一定要身体力行。感到君长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就不要再让下面去做。自己厌恶下级的某些做法,就不要再照此应付上级。不让人家去做的事情,自己却明知故犯,这不是教育的方法。因此,君子施行教化,一定要从根本做起,而这样的做法,非祭祀莫属。难怪人们会说:祭祀,是教化的根本。
祭祀也有四季的不同:春祭叫礿,夏祭叫禘,秋祭叫尝,冬祭叫烝。礿和禘,举行在阳气由起到盛之时,体现了阳的意义;尝和烝,举行在阴气由起到盛之时,体现了阴的意义。禘是阳气最盛的祭,尝是阴气最盛的祭,所以说:没有比禘、尝更重要的祭祀了。古时候,在举行禘祭时,要颁发爵位,赏赐车服,这是顺应阳气行事。在举行尝祭时,要教民田猎,开始动用刑罚,这是顺应阴气行事。所以古书上说:“在举行尝祭时,要拿出公家的东西,表示将要行赏。”到了可以割草砍柴的时候,就可以动用轻刑了。尚未开始动用刑罚时,老百姓就不敢割草砍柴。因此,禘、尝二祭的意义很重大,涉及治国的根本,不能不知。明白禘尝的意义是君主的职责,办好禘尝之事是臣子的本分。不明白禘尝的意义,国君就有所不足。办不好禘尝之祭,臣子就有所不足。
义气,是用来实现自己的志尚。是各种德行的表现。所以德行盛大的人,他的思亲意念就强烈,那么,他对祭祀意义的理解就透彻,在祭祀的时候,必然恭敬。国君对祭祀恭敬,国内的黎明百姓也必定恭敬。所以,君子对待祭祀,一定要亲身参加,有特殊情况,让别人代替也是可以的。即使让人代替,但效果要和国君亲临没有不同,因为国君深明祭祀的意义。道德浅薄的人对祭祀的事,就心不在焉,对祭祀的意义也半信半疑,如果让他向神求祭,再要求他做到毕恭毕敬,那是绝对办不到的。祭祀祖先做不到恭敬,还有什么资格做百姓的父母呢?
现在,文帝在毕恭毕敬地带着王公权臣祭祀高帝。殿内有三座大香炉,香炉内的香气袅袅上升,传达出祭祀的郑重;闻着香气,大家都气定神宁地随着文帝祭祀。
殿内还有两座大鼎,里面煮着祭物。这鼎是建高庙时铸就的,是一种祭器,用来祭祀先帝。鼎上铸有铭文。铭文,就是首先称扬先祖之功德,而后再附己名于其下,自己附名于下的目的是为了称扬先祖的美德,并使之传于后世。那些先祖,有优点,也有缺点。而铭文的要求,是只赞美其优点,掩盖其缺点。这种孝子孝孙的用心,只有贤者才能理解。制作铭文,就是要论说自己先祖的美德、功业、勋劳、受到的褒奖和荣誉,使之公布于天下。而斟酌其要点,并且刻之于祭器,同时再附上自己的名字,来祭祀祖先,赞扬先祖,表明自己的孝敬。自己附名其下,表示自己要效法他,明白地晓谕后世,表示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可见,制作铭文真是一举三得的事情。所以,君子在观看铭文时,既赞美铭文中称道的祖先美德,又要赞美制作铭文这件事情。制作铭文的人,能明察祖宗的美德,能果断地决定此事,其智慧足以使他和他的子孙受益,真可谓聪明绝顶。聪明又不自夸,真称得上是谦恭了。
从前,虞舜之时,虽然尊重有德之人,但也不忘尊重年长之人。夏代虽然尊重有爵之人,但也不忘尊重年长之人。殷代虽然尊重有钱之人,但也不忘尊重年长之人。周代虽然尊重有亲属关系的人,但也不忘尊重年长之人。虞、夏、殷、周四代,是人们公认的盛世,他们都没有忘记对年长者的尊重。由此可见,年龄,被人们看重是很久以来的事情,其重要性仅次于孝道。因此,在朝廷上,彼此官爵相同,则年长者居上位。到了七十岁,可以拄着拐杖上朝,国君如果有所咨询,就要在堂上为他铺席而坐。八十岁,就不但可以扶杖上朝,而且可以在上朝见礼后就打道回府,国君如果有所咨询,就要亲自到府上求教。这样,悌道就通行于朝廷上了。在道路上行走,不能和年长者并肩,年长者如果是兄辈的年龄,就斜错在他身后走。年长者如果是父辈的年龄,就紧随在他身后走。无论是乘车的还是步行的,遇到年长者都要让路。看见头发花白的老人挑着担子行路,年轻人就要代劳。这样一来,悌道就通行于道路了。居住在乡里,凡事都讲究长幼,即使贫穷的老人也不能遗弃,年轻人不能恃强凌弱,以众欺寡。这样一来,悌道就通行于乡里了。按照古代的规矩,到了五十岁就可以不参加田猎活动了,而在分配猎物的时候,还要让年长者多得一点。这样一来,孝道就通行于田猎了。在军队,官爵相同,则以年长者居上,这样一来,孝道就通行于军队了。孝悌之道,从朝廷开始,通行于道路,通行于乡里,通行于田猎,通行于军队,大家都抱着宁可为孝悌而死的信念,就再没有人敢违背它了。
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 www.zhulang.com 阅读最新内容。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 www.zhulang.com 阅读最新内容。 当前用户ID : , 当前用户名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