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不言之教
我是汉文帝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就是梁怀王的老师,现在随怀王进京面见皇上文帝。
文帝的皇后名叫窦漪房,在历史上窦氏确实得汉文帝的喜爱,不仅在自己做代王的时候封了窦氏做代王后,而且在自己做了君王之后还封她做了皇后,窦氏也为汉文帝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做刘启一个叫做刘武,汉文帝挺喜欢刘启这个儿子。
其实汉文帝刘恒除了这两个儿子外,还有六个儿子。其中四个都是刘恒的原配代王后给他生的,由此可见这个王后当时非常的受代王的宠爱,但是这个王后在刘恒没有当上君王之前就死了,而在刘恒上位之前的几个月,代王后给他生的四个儿子也相继死去,而且在刘恒当上君王之后竟然对于自己的妻子以及那四个儿子没有一点点的表示,没有追封什么的,可以说是让人议论纷纷。
还有两个儿子,其中代孝王刘参,因为他的母亲并不受宠爱,所以他的地位也不高,但是可能也是这样,所以他的人生才非常的平静。还有一个儿子就是刘揖了,这个儿子非常受文帝喜欢,被封为梁怀王。
刘揖,西汉宗室诸侯王。又名刘胜,汉文帝少子(第四子)。汉文帝前元一年,复置梁国,立为梁王,都睢阳。同日立兄弟梁孝王武、太原王参。梁王得帝宠爱,异于他子。喜好读书,故拜我为太傅。按规定诸侯王五年一朝,今年梁怀王还只有十三、四岁,今天是再入朝的日子,我作为太傅,随他一起进京面见皇上。
虽然怀王不是太子,但他身受文帝喜爱,文帝以为我博学,任命我为梁王太傅。我教给梁王的知识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叙君臣之义、上下之位、父母之道、长幼有序。如《周礼》、《孝经》、《论语》。
第二类:述历代治乱兴衰,成败得失之理。有《尚书》、《春秋》。
第三类:记国君御天下之术,治国用兵之道。有《老子》、《六韬》、《管子》、《商君书》、《韩非子》、《申子》。
这些典籍对王子君临天下,统治万民无疑都是很重要的,也是有志于治道的封建王族“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的目的所在。除了一些文化谋略上的培养,最重要的是王子的从政训练,锻炼王子的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真正有能力的国王。
梁王这次进京,带领了一个车队,除了我,还有负责保卫的四十个士兵,大家都骑着马,还有五辆车,带着朝贡物品以及生活用品。一路上,梁王很兴奋,他从小就被立为梁王,远离国都长安,五年才有机会进京朝见父皇一次;再加上皇帝对他钟爱有加,他见父皇的心情愈加强烈。
我对这次随梁王进京也很高兴,我今年已三十二岁,年龄已老大不小了。回忆我的经历,出生于洛阳,少时从师张苍,后辅助河南郡太守吴公成绩卓著,被皇帝选进朝中,委以博士之职,对于皇帝的问题,对答如流,一年内便升任为太中大夫。然后针砭时弊,上书建议文帝“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以进一步代替秦制;又提出重农抑商的建议。文帝想提拔我为公卿之职,但遭到朝中老臣周勃等的反对,文帝于是疏远了我,把我外放为长沙王太傅。我有感而发,写了很多文章。三年后文帝想我,召我进京,在未央宫召见我,和我谈了很长时间,认为我的才能很高,任命我为他的受宠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梁国离京很近,我接连上书文帝,政论天下。受到文帝赏识。所以今天和梁怀王一起进京,想到能见到皇帝,心里很激动。
梁国,汉朝诸侯王国。汉初,汉高帝将秦朝的砀郡封给了彭越,彭越之后,高帝第五子刘恢为梁王。吕后又封吕产、刘太为梁王。汉初,梁国包括八县:砀县、甾县、杼秋县、蒙县、已氏县、虞县、下邑县、睢阳县。三万八千七百九户,十万六千七百五十二口人。汉文帝继位后,四子刘揖为梁王。
进京朝见皇帝的梁国队伍行进在驰道上。时值夏季,一路上只见万物繁盛,远远近近横着一些村庄,村庄上飘着几缕炊烟,显出有人烟的活气。田野覆盖着绿油油的庄稼。驰道又宽又直又结实,马有序地行进在上面。
汉朝的驰道修筑于秦代,是秦朝的遗产。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国内的重要矛盾是六国后裔没落贵族的复辟活动,他们极力反对郡县制,要求恢复分封制,并一再叫嚣“始皇死而天下分”,气焰极其嚣张;国外的主要矛盾是北方劲敌匈奴族的骚扰。为了巩固刚刚建立起来的政权,秦始皇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修筑道路,开辟了以关中为中心的全国性的交通网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驰道和直道。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第一次西巡就深感交通便利与否对有效维护中央集权至关重要,所以返回国都咸阳后,就立即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大修驰道,是秦始皇二十六年“车同轨”政策的继续。秦朝驰道以国都咸阳为中心,东达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东海之观毕至。路面极为宽阔,宽五十步,路基高厚,又以铁锤夯筑得坚实平稳,还在道旁栽种了树木。车马在道路上行进,我们看到,道路两旁植以青松,青松两株一组,在路两侧对称安排,我们行走的驰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秦朝整个驰道的生动写照。
驰道本为天子道,最早出现在庞大的宫殿群中,是君主在宫中和京城中的专用线。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大修驰道,驰道的这种御用性质仍然存在。驰道中间三丈之路,为皇帝专用,任何人不得妄入,所以汉代称驰道为“中道”,或者称“天子道”,是最好的车马大道。不过,汉朝对车马通行驰道仍有严格规定,驰道中央三丈仍为御道,仅供皇帝行走,如果不经皇帝特许,并持特许诏令,虽贵为太子、公主也不得行驰道中,否则就要获罪。
另外,秦始皇为防御匈奴贵族的南下侵扰,密切北边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政治联系,命令蒙恬等修筑了从咸阳附近直通北边的直道。
我作为梁王的太傅,也就是老师,向他讲授了很多知识,现在,为他讲授了驰道的来历和作用等。作为太傅,我很尽心。自三代以来,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
首先,从对老师的称谓上看,有“师”和“先生”之称。中国历来把教书者称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春秋时的《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这就是“天地君亲师”之说,把老师排在第五位,可见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后来,历史上把老师称为“先生”,同样很尊敬。“先生”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称教书者为“先生”,“私塾先生”或者“教书先生”等,这是人们对教书者的敬称,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尊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从老师的职业功能上看,老师的地位也是很崇高的。第一,,老师的第一要务是“传道”。什么是传道?我认为传道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人,才能做个成功的人。这其中有做人的道德原则,人生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第二,就是“授业”。老师要教给学生怎样去做事,主要是让学生学得一技之长,足以让学生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当然,这一技能也包括文化知识,因为知识本身就是力量,这一点在现今社会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第三,就是“解惑”。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帮助学生解决疑惑的问题,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习知识,如何去做学问,这些都把老师的职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让更多的人崇敬教师这个职业,从教师的职能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他教导人们如何去做一个成功的人,如何去圆满的解决一件事情,如何去学习知识,从事学术研究。正因为老师的这些职能,使得老师这一群体受到人们莫大的尊敬。
再次,从人民群众对教师的评价和道德认同上看,老师的地位也是很崇高的。人们为了感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就“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说要把老师当做父亲一样终生尊敬和爱戴。师如父母,老师和学生之间不仅有着“授”与“被授”的传承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有了亲情关系。可见,人们在道德方面对老师是极其认同的,不仅如此,人们在礼仪方面也表现出对老师的充分尊敬。比如,学生入学时要先行拜师礼,再要给老师送礼,然后和老师互换礼物。学生送给老师的礼,虽然在名义上是交纳的学费,但是这个礼是很轻薄的,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礼节上的敬慕之情。在路上遇见老师要主动上前问候并站在路边向老师行礼,等待老师远去后方能离去。在家里或者学校拜见老师要行“四拜”的大礼,是仅次于对父母的“八拜”之礼的。这些专门为老师制定的礼仪也就是人们对老师道德认同的进一步肯定。这也就成就了老师在人们心中崇高的地位。
行进在宽广的驰道上,看着充满生机的大地,我策马并排和梁王走在一起,我为梁王讲解起诗经《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这是本诗的第一段,意思是: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我为梁王讲解,直到本诗最后一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一段的意思是: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 www.zhulang.com 阅读最新内容。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 www.zhulang.com 阅读最新内容。 当前用户ID : , 当前用户名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