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先祖李信,是一名勇武之人,秦朝时担任过将军,曾经追获过燕太子丹,有军功。后来他迁居于陇西郡成纪县。我们家世代学习骑马射箭,这里的老百姓也都自幼学习骑射,因为这里是汉朝的边郡,面对着马上民族匈奴的侵略可能,我们能够做到平时务农,战时出兵,为国效力。我们家的子弟骑射技术在当地都是拔尖的,我们也都为此自豪,期望能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建功立业。
机会来了,孝文帝十四年冬天 ,匈奴大举侵入萧关,陇西与萧关距离不太远,听到这个消息,附近的良家子弟纷纷自发地拿起武器,骑上战马,准备迎敌。很快,我们被朝廷编入正规军,在战场上与敌对峙。
双方都占据有利地形,固守阵地,也派小股军队,前出试探。这样,两军前锋经常小规模地接触。有一次,我所在的小队三四十人骑马往北进发,遇到了匈奴的一支人马。这是我第一次对敌,心中很激动。大家决定近距离靠近敌军,用弓箭射击敌人,击退敌人就回去,免得遇到敌人大部队吃亏。
双方都骑着马,向对方进发。距离只有十几丈的时候,只见敌人身穿皮袍皮裤,头戴毛帽,足蹬马靴,他们也都拔出了箭,拉开弓,向我们瞄准。我们立刻射击敌人。我瞄准一个骑马在前的敌首领,射出了一支箭,一箭射中他的脖子,他惨叫一声倒在马上,马驮着他向回路奔去。其他敌人射出了几支箭,也都勒转马头往回奔,我们乘胜射落几个敌人。敌人一边逃,一边回头射箭,他们的箭好像轻飘飘的无力,我随手抓过一支,一看,原来他们的箭头是骨头磨刻的。这东西射程近而且伤人不重,哪像我军的箭头,都是青铜或者铁箭头,一箭射去,又稳又准,射的距离也比较远。
看到敌人逃跑了几里路,我军小队长发出停止追击,回头归队的指令。于是,我们凯旋而归,到了大部队,述说了战功,有功的人的功绩被一一记录。
我的堂兄李蔡,也被编入了我所在的军队。他同样是一个有名的射手、骑手,他也在战场上杀死几个敌人。很快,我们两人都得到了提升,我们彼此都为自己和对方高兴,为我们的祖先高兴。看来,光宗耀祖的时候来到了我两的身边。
我又带着自己的小队出发了,这次,我们三四十个人遇到了敌人十几个。我决定包抄他们,活捉他们。我命令大家兵分三路,两支绕到敌后,一直随我慢慢前进。等到我看到左右两支已包抄了敌军,就快马冲向敌人,很快,我军包围了敌人,他们无路可逃,又不好施展武器,只好下马投降。我们就缴获了他们的武器和战马,驱赶着他们回到我大部队。
双方很少大的战役,因为匈奴的目的是抢掠财产和人口,我军的目标是把匈奴驱逐出境;但双方处于对峙状态,也会派出小部兵马试探对方,以决定下一步策略。这给了我们善战的人一些立功机会。
有一天,我又带领十几个人骑马到边境巡逻。远远地,我们听到我们一个边境村落传来人喊狗叫的嘈杂声,原来匈奴又在抢劫。大家心中气愤,全速策马向前,奔到这个村子。只见匈奴兵正在从汉国的百姓家中抢马、羊、牛等牲畜,老百姓们死死地拉着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财产,匈奴兵因此是穷凶极恶,呵斥并用枪杆打人。
看到这个场景,大家怒火中烧。我首先拈弓搭箭,射死了一个匈奴兵,然后大家一起骑马扑向匈奴兵,他们所料未及,很快被我们杀死五六个。但很快,附近的匈奴兵聚到一起,有一百多个人,原来他们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就是仗着人多。见到我军只有十几个人,他们便迅速结队,准备打击我们。我们也立刻撤出村落,有人建议立刻撤兵,逃跑还来得及。但作为长官,我看到匈奴兵深入我境,还大肆抢掠,我不能弃百姓而不顾。我就决定歼灭这支匈奴骑兵。
我首先对一名副官耳语了几句,他就快速地奔向后方我军营地。面对着十几个军马,敌军虽然想吞并我军,但被我们射杀了几个,他们也不敢太过嚣张。于是,我们十几个人马且战且退,慢慢向我军营地退去。我们吸引着敌人,老百姓们就得救了,村子恢复了平静。
于是,一百多个匈奴兵仗着人多势众,不远不近地跟着我们,试图寻机打败我们。他们被射杀几个人后,不敢再掉以轻心,只在我们一箭之外跟随我们。就这样,我们十几个人态度悠悠地引着十倍于我的敌军前行,就这样走了三四里地。
前面是一带平川,匈奴兵在我们的平原上,好像在他们的草原上一样,认为可以纵马驰骋,所以他们不顾我们的箭矢,立刻纵马冲向我们。我们也立刻快速奔向后方。很快,我们看到一支步兵排成阵势,蹲在道路上,他们的弩已张开,准备射向敌人。这是我先前派人先回军营调动的部队。
我们立刻从阵列两边驰过,匈奴兵马追得正急,看到我们的弩兵阵列时,已无法转身,到了弩的射程之内。一排弩箭射去,立刻倒下十来匹马和十来个匈奴骑兵;又一排弩箭射去,又倒下一批匈奴兵马。后面的匈奴骑兵见事不好,勒住马头,准备转身逃跑。此时,我们也已转过马头,带领两支增援的我军骑兵,奔向匈奴兵两侧,一阵冲击,长短兵器分别用上,又打死了十几个匈奴兵。剩下的敌军没命逃跑,我军乘胜追击,直到把敌人逐出我国边境之外,我们才停下追击。
汉朝与匈奴之间的纷争在历史上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形势,一场战争过后,经过短暂的休息,再引爆下一次战争,这里有汉匈之间爆发战争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历史意义。匈奴为何屡次进犯汉朝?汉匈之间的纷争,也是从资源竞争到华夏文明趋同的过程。
匈奴与汉朝的关系:
匈奴自战国中后期,就频繁与燕赵两国发生冲突,他们特色的“胡服骑射”还被赵国模仿,用来对付秦国。后来秦国统一天下,蒙恬率军去击打匈奴,借助长城设置堡垒,并利用天险将匈奴阻挡在北方。而匈奴之所以不敢南犯,并不是因为被蒙恬打得元气大伤,而是畏惧于秦国的弓弩和阵型。
后来秦国内部政局变动,用于防御匈奴的军队屯垦废弃,匈奴趁机南下又夺取了黄河以南区域,匈奴以骑兵为主,汉朝还用步兵御敌,这种天然的军种差距再配合草原地形做屏障,汉军与匈奴前期交战败多胜少,白登之围,刘邦就吃了不占地利的亏,被敌人围困在白登山,过了七天七夜弹尽粮绝的日子。汉文帝三年,匈奴入侵河南;十四年,匈奴再次肆虐边境,将北地都尉杀死;汉文帝后六年,挑衅上郡,入侵云中。
汉朝到文帝这一代,匈奴与汉朝的关系是“屈辱外交”阶段:匈奴屡次寇边,汉朝却无可奈何,甚至用和亲、送钱的方式来换取几年的和平。话说为何大汉朝要对匈奴妥协呢?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匈奴的强势原因:首先游牧民族比起中原人体格更为健壮。匈奴主要分布在高寒地带,环境、天气的极不稳定迫使他们长年迁徙,因此导致他们的生育率底下,而生下来的婴儿并能最终长大的,一定是经历了各种艰苦环境的淬炼,体格比普通男性更为结实,而他们长大后也要学习骑射技术,而汉朝是农耕民族,除了体格有差距,大家参军的积极性也不高。因为汉朝的军饷还是从农民交的赋税中来的,家中劳动力若去参军,田地就会荒芜,无法交付税不说,全家的温饱都难以保障。
其次匈奴人使用的兵器武备比汉朝更发达,因为他们以打猎为生,所以他们在早期阶段就学会了使用铁器,匈奴人出门必备刀子、匕首等,他们的格斗技能更像是血液里流淌的,而汉朝是文武兼修,所以注定了在武力值方面不如匈奴高,但是胜在军队数量,汉军可以跟他们打消耗战。
最重要的一点,匈奴占据险要地带,并且有草原作为军事屏障,在地形的帮助下,匈奴骑兵的机动性特别强,即使被汉军包围也能很快突围出去。
汉匈资源竞争的背景及经过:在春秋战国未来临之前,西辽河附近的常住居民还不是以畜牧为主,他们的耕作方式与中原农耕文明相似,随着汉朝前一至两千年的全球气候逐渐干冷,该地区的居民才将生产方式向畜牧、农耕混合经济转变,到了春秋中期后,该地区的人群才彻底过渡为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的矛盾并不是无迹可寻的,最初的对立基于资源的抢夺。周平王向东迁居以后,齐桓公想要拉拢各国人心,故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这里的攘夷,站在资源角度,就是与游牧民族展开资源竞争。在旗号的煽动下,中原各国开始抱团维护农业资源,以垄断南方资源为主。而游牧民族在这种刺激下,也逐渐放弃农业资源,更加依赖畜牧经济,分布在辽西地区的游牧人口稀少,为了在资源竞争中不落下风,他们凝聚在一起变成东胡,因为资源竞争,东胡与中原火药味甚浓。
随着长城的建立,中原与游牧民族的资源竞争暂时告一段落。也可以认为,修筑长城是中原人保护农业资源不被外族侵占的一种手段,重新划分地理范围也逼着一群处于农牧混合区域的人群加入游牧民族,在游牧民族与中原隔绝之时,游牧民族的实力远远赶不上中原。到了汉朝,冒顿单于打通了两个被长城隔绝的世界,而因资源竞争掀起的战争卷土重来。
匈奴与汉人的关系如何:秦汉时期,中国北面有诸多强大的游牧民族威胁着中国的北部边境,匈奴就是其中势力强大的一支。
匈奴祖先是夏朝的一支,夏桀死后,逃到了北部,生活在蒙古高原,高原上不能种庄稼,匈奴人发挥了他们的特长,每个人都擅长骑射,精通格斗,自己没吃的,那就去邻居家抢,他们的邻居就是正刚刚统一天下的秦朝。
每到秋冬时节,高原上草枯萎,马没东西吃,就去出门抢掠。此时匈奴还没有统一,还处于部落酋长时期,南边的秦朝是一个硬骨头。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占领了河套平原,并且将战国时各国修的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了万里长城,匈奴被迫北迁。
秦始皇死后,有位叫头曼的统一了匈奴各部,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政权--匈奴帝国,并自称单于。头曼单于是匈奴的第一代单于。他生了很多儿子,其中一个就叫冒顿。
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 www.zhulang.com 阅读最新内容。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 www.zhulang.com 阅读最新内容。 当前用户ID : , 当前用户名 :
loading